当地时间7月13日16时,第20届世界杯决赛在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球场打响,德国队加时阶段1∶0绝杀阿根廷,看台上的德国总理默克尔高举双臂、紧握双拳,大声为德国队欢呼。 赛后,她再次潜入德国队的更衣室,和半裸上身的球员们亲密合影,享受着德国队夺冠的喜悦和荣耀。 据上海《第一财经日报》15日报道,自2006年德国世界杯起,默克尔亲临现场的球赛,德国队胜率极高,她因此被视为德国队的“吉祥物”。 无数网民将默克尔和球员的合影贴上了社交网站,并感谢她为德国队带来的好运气。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图说是:德国队的第十二人是个女人。 然而,此次德国队赢得的大力神杯能否给默克尔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 总理球迷 自2006年德国世界杯以来,默克尔的球迷身份就为公众熟知。多年来,默克尔的“球迷”身份似乎帮助这位德国总理得到了更多选民的喜爱。 而德国队24年来在世界杯上的最佳表现给德国带来的“幸福感”,也在近几周小幅推升了默克尔的支持率。 民调机构Forsa负责人盖尔纳认为,默克尔所在基民盟的支持率小幅上升的原因在于默克尔的世界杯之旅。在比赛期间,默克尔是“推特”热门话题的第三位。 本届世界杯,默克尔共观赛两场,德国队在这两场均取得胜利。统计显示,默克尔亲自“督战”的球赛,德国队胜率极高。从2006年世界杯开始,默克尔亲临现场的球赛,德国队获得了惊人的11胜1败战绩。 然而,这被德国国内一些政治对手指责为“厚脸皮”地把自己和德国队以及他们的胜利捆绑在一起。 在世界杯决赛结束哨音吹响后的一小时内,“推特”上有数百万张默克尔被拥簇在兴奋地举着大力神杯的德国队员中间的照片。 分析人士称,正确的照片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坏处。 幸福感与挫败感 不过,体育上的胜利带来的政治好处并不明确,或者说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只是“谣传”而已。英国历史上政治和足球的关系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有人传说称,1966年世界杯英格兰足球队夺冠,令执政党工党赢得了选举的胜利。传说中的故事梗概是:尽管在此前的民调中,工党和保守党并驾齐驱,但在那届世界杯决赛中赫斯特上演帽子戏法,帮助英格兰以4∶2击败联邦德国获得英格兰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世界杯冠军。时任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从足球的胜利中获益,球迷和选民用选票回馈了威尔逊。 然而这个常被引用的谣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1966年的选举在世界杯之前就进行了。工党在1966年3月31日击败了保守党赢得选举,而英格兰队击败德国队则是在7月30日。 这个例子似乎说明足球场上的胜利带来的“幸福感”与政治成功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反例出现在4年后的墨西哥世界杯赛场上,这个例子似乎说明足球场上的失利带来的“挫败感”与政治失败或许存在着某种联系。 在那届世界杯的四分之一决赛中,英格兰在距离比赛还有22分钟时仍以2∶0领先德国队,然而德国队在22分钟内连进2球,并在加时赛再进一球,最终令英格兰止步四分之一决赛。 在一周后的选举中,本希望借工党支持率回升之势举行大选巩固支持率的工党和威尔逊,出人意料地输给了保守党的希思。 当时,威尔逊曾称足球并不是败选的原因之一,但其内阁同僚在回忆录里披露,威尔逊确实曾担忧过世界杯对他继续留在唐宁街存在某种影响。 但这只是推测而已。 谁是赢家? 有学术研究显示,体育胜利无论是给一个国家还是其政客带来的好处都是微不足道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者卡维茨索尔和密歇根大学的西曼斯基研究了1974~2004年西欧12支球队的数据,想寻找出体育胜利是否和这些国家的幸福感存在关系,结果显示并没有。但他们发现,一个国家的幸福感和举办体育盛事间存在联系。 学者们还研究了8个独立的体育赛事:1998年法国世界杯、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1980年意大利欧洲杯、1984年欧洲杯、1988年德国欧洲杯、1996年英国欧洲杯,以及2000年荷兰比利时欧洲杯。 研究发现,这些举办国中的绝大多数幸福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唯一例外的是英国,在英国,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幸福指数并不同步。 根据该研究结果,默克尔不太可能从德国队身上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她在民调中已经获得广泛支持,她和德国国家队的合影可能仅仅是加强了其球迷形象。 “从统计上看,一国在体育赛事上的胜利对幸福感几无价值。”卡维茨索尔和西曼斯基说,“而举办体育盛事却和一个国家的幸福感有很大关系。” 如此说来,巴西或许是本届世界杯的赢家。7月初的一份民调显示,受益于世界杯的成功举办,巴西总统罗塞夫的支持率在下跌了几个月后终于回升。 然而,继半决赛以1∶7输给德国队之后,巴西队用0∶3告别了本届世界杯,输掉了与荷兰队的三四名争夺战。有巴西球迷称,这是史上最糟糕的一支巴西队,让所有巴西人尝尽了屈辱。这种“挫败感”是否会影响巴西的政治走向?几个月后的大选将会给出答案。 硬币的两面 就在人们对世界杯将给巴西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充满期待时,上一届世界杯给南非带来的“幻灭”仍笼罩着这个非洲第一大经济体。 毋庸置疑,2010年世界杯推动了南非旅游业的发展,但世界杯给南非带来的经济利益并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如今很多人将南非举办世界杯视为一次巨大的挥霍。 根据估算,南非举办2010年世界杯耗资约39亿美元。《非洲经济杂志》刊登的一份研究论文称,2010年世界杯期间,南非额外吸引了约22万外国游客,全年吸引了约30万人。 研究人员称,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潜在成功的战略,但也是成本高昂的战略”。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询世界银行数据发现,世界杯对这个“金砖”国家的经济刺激作用有限。2011年,南非GDP增长3.6%,较2010年的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但2012年南非经济增速回落至2.5%,2013年进一步放缓到1.9%。 尽管要将体育盛事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存在很大困难,全球各国仍然坚持不懈地申办世界杯和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看不见的好处,比如增强国家自豪感和提升本国的世界地位等。 对于拉美第一大经济体巴西而言,高潮渐退的世界杯也已展示了硬币的两面。 巴西外交系统一名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积极因素。“世界杯和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当然会促进巴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刺激当地的旅游和房价,同时扩大巴西产品的知名度并增加就业机会。”他说,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于巴西GDP影响并不大,反倒是巨额的赛事花费会引发民众对于医疗、卫生、教育这类民生领域投入不足的不满。 来源 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