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欧洲雾霾如何炼成 治“霾”成一场持久战

revefrance10 2014-4-18 14:56 740人围观 新闻中心

20140315022242696.jpg


近日,雾霾已笼罩欧洲大陆,大城市惨遭空气污染,那么为何雾霾会变得如此猖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家庭取暖这是众所周知的几大“祸首”。本报评论员胡言就此问题撰写一篇评论,全文如下:

上世纪50年代,一头叫“霾”的巨型怪兽侵入英国,吞噬伦敦。1952年12月5日,雾霾笼罩伦敦,白昼变成黑夜。到傍晚,大批居民因呼吸道疾病住进医院。至9日,人们才认清了这头怪兽的“真面目”,发出“雾霾”警报。伦敦从此得了一个浪漫而伤感的别名--雾都。大约1,2万人,被“霾”吞噬了生命。

至70年代,“霾”已笼罩欧洲大陆。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境况与现在的中国和印度相差无几。算起来,欧洲与“霾”共生,已经半个世纪。

2008年1月1日,德国率先在汉诺威和科隆设立“环保区”,要求机动车辆必须取得“绿卡”,才能进入“环保区”。到今天,“环保区”已扩大到11个联邦州的约50个城市和地区。而在整个欧洲,已有10多个国家采取了同样措施,“环保区”总数已超过300个。

“环保区”的设立,为缓解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许多空气监测点,作为霾的主要危害成份的微颗粒,含量仍严重超标。根据欧盟标准,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微颗粒每天平均值不准超过50微克,每年最高容许有35天超过这一标准。据德国联邦环保局日前透露,今年头三个月,柏林某些街道,已有33天超标。去年,斯图加特内卡门周围,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微颗粒,82天超过50微克的标准。前年超标天数也有78天,而2005年每两天中有一天不能达标。

“霾”这个字眼,过去中国人对它的理解,主要来自“阴霾笼罩”和“阴霾密布”等少数几个成语,其含义不言而喻,给人感觉就是令人窒息,毛骨悚然。现在,“霾”给了我们更直接的体验,那就是人们常常听到或见到的“雾霾”。

“霾”的危害,很可能远比已知的要大。据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公布的分析报告,全世界每年大约有7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换句话说,全球每8起死亡事件中,有一起归咎于空气污染,成为环境因素中最大的健康威胁。空气污染引发许多疾病,最常见的是癌症、心血管病和肺病。空气污染中危害最大的是微颗粒,而且颗粒越小,危害越大。报告认为,空气污染分室外的“霾”和室内空气污染两大类,其中“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约370万,而43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由于统计中可能有部分交叉,所以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总人数归拢为约700万人。

“霾”的产生,原因也可能比此前认识的要多。地势低洼,空气流动性差;无风、少雨、高压天气,容易使微颗粒沉积在低处,汇聚成“霾”。有时有风,但风向不对,把别处的微颗粒刮了过来,成了典型的“着火害邻居”。这是“霾”的天时地利。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家庭取暖,这是众所周知的几大“祸首”。不过在政策上,可能顾此失彼,助“霾”为虐。比方对尾气控制,着重的可能是小车,而卡车、农用车、船只的废气排放,仍较自由。比如对供暖,盯的是大锅炉,而忽视了千家万户的小火炉。今年是暖冬,暖冬供暖减少,为什么产生的微颗粒反而更多了呢?专家分析,暖冬污染低的中央供暖少了,而各家用小火炉自行取暖的多了,小火炉燃烧不充分,产生微颗粒就更多;电价涨了,用电暖的少了,用劈柴烧火炉的多了,制造的微颗粒也就多了。

专家认为,微颗粒不仅仅产生于燃烧,它也产生于农业。土壤干裂,迎风飞扬,扬起尘土;粪水施肥,产生氨气,氨气与氮氧化物作用,聚合成坚硬的颗粒,如此等等,不一而终。而对于农业产生的空气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霾”,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001fd04cfc901496637603.jpg

来源 欧时


原作者: hahataec

最新评论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