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新欧洲留学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78240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十二、若眾生想佛像佛想眾生一樣,自會開悟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如果孩子想媽媽,像媽媽想孩子一樣,那麼母子雖然不斷轉世,但兩個人都不會離開,不會很遠。由於因果和共業的原理,我們知道,轉世的時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很多跟你關係密切的人,仍然在一起不斷轉世。為什麼你的丈夫、你的孩子今生和你是這種關係?因為往昔也很親密,只不過可能關係會變一變,今生你是妻子,他是丈夫,說不定上一世呢,你是丈夫,他是妻子,這不一定。這一世呢,他是你的孩子,可是前世,說不定你是他的孩子。就是這樣,生生世世,“不相違遠”,不相離開。乃至於仇人也是這樣。這一世你報他的仇,下一世他追著你不放,還要報你的仇,還是冤家對頭。不是朋友、就是兄弟,不是姐妹、就是上下級關係,總而言之,仍然會在一起。所以大家想一想,凡是和我們聚在一起的,大家認識的人,其實往昔就認識、就熟悉。我們要檢點自己,要發願從這一世開始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冤、親、債、主的關係,成為同參道友的關係。如果這一世還不能扭轉,那麼以後生生世世就是一個大麻煩,就成為障道因緣。如果這一世能夠扭轉,那麼以後大家都是同修,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直至成佛,就轉成了助道因緣。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果每一位眾生的心,像孩子思念母親那樣來想佛,心裏思念佛,我們這一世,或者是未來,一定會見佛。現前見佛,是說在這一生中,或在夢中見,或在定中見,或在念佛時見,或在臨命終時見等。當來,就是將來。當來見佛,是說或往生以後“花開見佛”,或修到一定層次後佛親來袈裟覆身、摩頂授記,或成為地上菩薩往生到色究竟天以後親聞報身佛說法等。以上是在事上說,是見化身佛或報身佛;若在理上說,“見佛”就是見法身佛,見到自己的真心,見到真如佛性,也就是明心見性。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裏的“去”是“離”的意思,“假”是“借”的意思,“方便”是“方法”的意思。就是說離佛不遠,不用借助其他法門,只要修這個念佛法門,就會“自得心開”。“心開”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花是什麼?花指我們的妄心,我們的妄心打開了,開花了,不再覆蓋真如佛性了。花開以後,見到真佛,悟到了無生的道理,就是開悟。我們的講座叫“禪淨雙修”。我們知道,淨土和禪,本來就是一致的、圓融的,只是下手的方法有點不同。就是說,那個參禪的利根人,往昔可能也是念佛人,他由於念佛,積攒了很多善根(90)、福德(91)、因緣(92),所以這一世呢,他根利,開悟比較快。如果我們也精進念佛的話,我們的善根也會變利,鈍根可以變成中根,中根可以變成上根,然後我們也可以參禪,我們也可以在這一世就開悟,不用一直等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才開悟。大家應該有信心。
2009-3-11 23:00: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剛收到的一封轉寄文章與大家分享

人生很多事情沒有答案--幾米

去年我到東京參加書展,拜訪了不少日本出版社,希望可以買到一些好書的版權,把書引介進台灣。

日本出版社在介紹他們的書給我之前,先很客氣的提醒我:  
「台灣的童書出版公司都會要求故事一定要有一個結局,可是日本的童書有很多故事是沒有結局的......」

我笑笑說:「不要擔心,我的公司沒有這種堅持,沒有結局的故事若是很棒,也請介紹給我吧。」

結局就是答案

我們唸書時,上課 習慣要 老師教一個標準答案;考試時,當然也要給一個標準答案。
看電視、電影,一定要劇情交代得很清楚哪個是壞人、哪個是好人,最後男女主角到底有沒有在一起、壞人死了沒。

沒有結局的,就是沒有答案,我們就不懂了!
這也是我們整個文化表現對一個作品能不能理解的標準。

所以,很遺憾的,我們的編劇就覺得只要給觀眾「台灣霹靂火」這種東西就可以了。
好人一路好到底、壞人完全沒心肝,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壞人不會有好下場,好人一定有好報,答案清清楚楚,完全不必用到大腦。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很多事情沒有答案。

一個在公司討人厭的傢伙,可能回到家是個好得不得了的爸爸,因為他要給兒子最好的,不得不在公司壓過別人、好多掙一點錢給兒子買好東西。
你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一個每天安分守己過日子的老好人,竟然得了癌症.....
你說,這是好人還是壞人的下場?

這些有關人生、人性的複雜多樣,我們一直要經歷過很多很多事之後,有幸的人才可以有一點點體會理解。

這要怎麼教給孩子呢?

很難! 真正的人生是要自己親身走過才算數的,別人怎麼教都有限。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他設限、給他太多所謂的標準答案。

好的故事是會讓人留在心裡想很久很久的。有沒有答案都一樣。

我曾經看過一些法國童書在最後給了三個不同的結局。  
明明是同一個故事發展出來的,卻可以有三個不同的結局。

我問過法國出版社的人,他們的小朋友怎麼看待這種多樣結局的故事呢?
他們說:「很平常呀!就跟看一般書一樣。」

顯然這對法國小朋友來說,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的當一個問題看!
我很心懷嚮往那樣的閱讀胸襟,所以很大膽的引進一本看似沒有結局的法國童書--《海上小精靈》(Un gnome a la mer)。


故事裡的小男孩有一本很心愛的書,可是那本書因為太破舊了、缺了幾頁,糟糕的是,缺的那幾頁正好是最精采的結局!

一本沒有結局的書呢!真是吊人胃口!
小男孩於是自己開始往下編故事了,他的結局是.....

當然書裡面有小男孩編的結局,聽故事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可以試試看編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呢?

這就是人生!有一些是我們無可選擇的,也有一些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
故事跟人生一樣,都需要一點時間練習。

沒有從小一直接受別人給答案的小孩,會相信世界有無限可能,不會只拿一條路來堵死自己;也會相信人是有千百樣的,不會因為別人跟自己一點點不一樣就恨別人或怪自己,對世界的包容性會較強。


我的蝴蝶才一歲四個月,我喜歡看她自己吃東西的樣子.....

一般人會給一根小湯匙,教這樣的小小孩用湯匙舀起食物吃。我也是。
不過當她舀不起來時,我沒有說:「唉喲!搞得一身髒,讓媽媽餵!」
我讓她自己一直不斷的試。

起先她也想用湯匙,每次快到嘴邊了,東西就掉出來,吃不到。
她只好換個方式--用手抓!哈哈!這招有用! 吃到東西了!蝴蝶笑得好開心..... 衣服髒不髒,對我是其次。

蝴蝶習慣自己摸索著學習一些事,用她的方法,這才是我在意的。
她的答案是她自己找出來的,不是我給的。
就算她找到的答案不是最優的,我也相信有一天她自己會慢慢調整,那是她自己的東西了。

我唸書時,也是從小唸一個標準答案長大的。
很慶幸的是,我在家沒有被一個標準答案壓著,我的父母容許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
我受過學校很僵化教育的苦,也在家領略過沒有被硬性規定施壓的樂趣。


所以,今天我這樣對待我的女兒;所以,我今天做童書、寫文章,想告訴所有父母--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都只是一部分而已。

不要急著給孩子答案、不要隨便剝奪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這個世界。
2009-3-12 10:50: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令千里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嶺,而是柔軟青草結成的環

偶爾到朋友辦公室,發現在他的案頭上,所有的辦公用品:迴紋針、紅藍鉛筆、膠水等都起碼有兩盒以上。見我好奇,朋友微微一笑,說起一盒釘書針的故事。

他是知名大學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入一家省級機關。胸中豪情萬丈,一心只想鵬程萬里。

不料上班後才發現,每日無非是些瑣碎事務,既不需太多智慧,也看不出什麼成果,心便不知不覺冷了下來。一次公司開會,部門同仁徹夜準備文件,分配給他的工作是裝釘和封套。處長切切叮囑:「一定要做好準備,別到時措手不及。」他聽了更是不快,心想:初中生也會的事,還用得著這樣囑咐,根本沒理會。

同事們忙忙碌碌,他也懶得幫忙,只在旁邊看報紙。文件終於交到他手裡。他開始一件件裝釘,沒想到只釘了十幾份,釘書機「喀」地一響,針用完了。他漫不經心地抽開釘書針的紙盒,腦中轟地一聲--裡面是空的。立刻發動所有人翻箱倒櫃,不知怎的,平時滿坑滿谷的小東西,現在竟連一根都找不到。此時已是深夜十一點半,文件必須在明早八點大會召開之前發到代表手中。處長咆哮:「不是叫你做好準備的嗎?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大學生有什麼用啊。」他俯首無言以對,臉上卻像捱了一掌似地滾燙刺痛。幾經周折,才在凌晨四點找到一家通宵服務的商務中心,終於趕在開會之前,和同事們微笑著,將文件整齊漂亮地發到代表手中。沒人知道,他們已是一夜無眠。事後,他灰頭土臉等著訓斥,沒想到平時嚴厲不近人情的處長,卻只說了一句:「記住,工作之前,人人平等。」

朋友說,那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一句話,讓他深刻地領悟到:以十分的準備迎接三分的工作並非浪費,而以三分的態度面對十分的工作,將帶來不可逆轉的惡果。「因為,」他鄭重地說,「令千里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嶺,而是柔軟青草結成的環。」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真正的障礙,有時只是一點點疏忽與輕視,比如,那一盒小小的釘書針。
2009-3-12 11:17: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十三、念佛就是讓佛香佛光不斷地熏照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染香的過程就是除臭的過程,究竟的香光莊嚴就是煩惱淨盡、智慧徹顯。此喻真實持續地憶佛念佛當來必定成佛,不斷感染佛香佛光故。香喻福德,光喻智慧,香光莊嚴即福慧莊嚴,福慧兩足即成佛。經典裏面講過,有一天佛和阿難在街上走,他讓阿難到魚店去摸一摸放魚的桌子,然後說:“聞聞你的手”。阿難說:“好臭”!等一下,又到了一個賣香的地方,佛說:“你去用另一隻手摸一摸放香的桌子,回來以後再聞聞你的手。”阿難說:“好香”!臭氣和香氣都會感染。在大陸的時候,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香水工廠專門負責辨別香水等級的工作人員,下班和太太一起坐公車回家。他身上的香氣太強,旁邊一個摩登女郎就說:“臭美!一個大男人,撒這麼多香水,真臭美!”那個男人不說話,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香氣是太重了。這種濃重的香氣怎麼來的?是天長日久感染來的。念佛人靠什麼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靠“香光”。什麼是香光?就是由於念佛而自然散發的香氣和光明。長期清淨念佛的人,家裏或身上會散發一種蓮花般的清香,有的人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聞到,面上慈悲祥和,有天眼的人會看到有輝光環繞。當然,這僅僅是表面的意思,真實的“香光”,是指通過念佛達到開悟而具有般若智慧。

                        十四、“無生忍”就是安忍於真心本來無生的道理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說,他在因地的時候,就以念佛的這個心,入了無生忍(93)。“忍”是什麼意思?是安忍、安住的意思。“無生”即不生不滅,即宇宙人生之實相。“無生忍”是什麼?大乘的無生忍,就是忍於無生之理,安住於實相。“入無生忍”,就是開悟的意思,即證得了大乘無生智,或說大乘人無我智、般若總相智、根本無分別智。“無生法忍(94)”是登初地以後直至成佛之前所具有的不同層次的法無我智,而“無生忍”,是開悟時至初地之前所獲得的人無我智。入無生忍的境界,就是開悟的境界。這個我們和禪宗結合起來講,因為我們的題目叫“禪淨雙修”,使大家能知道淨土和禪,次第、階位應該怎麼相比較,心裏有數,使自己能夠充滿信心。就是說,大勢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就用念佛的這個心,念佛的這種法門,獲得了無生忍,開悟了。開悟有很深的體驗,很具體的體驗,並不是什麼體驗都沒有;但所悟的空性本身,沒有任何感覺和形相。那是一種很深刻的體驗,只有真正開悟的人心裏明白。開悟的人,一定要經過開悟比較早、比較深的真善知識,來為自己印證(95)。暫時找不到人印證時,應該先用佛的多種經典來印證。以後仍然要設法找過來人為自己印證。那麼多的佛菩薩,發了那麼大的願,要“速返娑婆,廣度有情”,要“世世常行菩薩道”,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沒有開悟的人,不可能找不到開悟的人。開悟的人一定是有的。這就要看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怎麼樣。如果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就一定會遇到,一定會找到。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你就會當面錯過,見到了也不認識。所以大家要努力念佛,要做好準備。念佛念好了,準備做好了,因緣成熟了,碰到真善知識,你就會認識,就不會錯過。實際上我們每個人修行到什麼程度,佛菩薩沒有不知道的,時機成熟了,佛菩薩自會安排,我們不必太過操心。我們要操心的是我們是否真的發起了菩提心,真的願意把“打牌下棋看電視,串門聊天說是非,梳妝打扮逛商場,貪吃貪睡搞減肥”以及觀光旅遊、爭名奪利等等的時間用來念佛或參禪。

2009-3-12 20:04: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十五、大勢至菩薩在這個世界的使命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這是大勢至菩薩在這個世界的使命,他現在就在我們這個世界,接引念佛人到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兩大助手,在娑(suō)婆(pó)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對觀音菩薩很熟悉,從今以後,對大勢至菩薩也要很熟悉。如果開悟了,找不到人為自己印證,就可以求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只要你虔(qián)誠、如法地求,只要你真的開悟了,佛菩薩一定幫忙,一定安排。學習禪淨雙修的法門,一定要多求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豈不聞“千處祈(qí)求千處應”嗎?

                                                十六、有相念佛的三種方法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佛問圓通的法門,那我大勢至呢,從開始到現在,都沒變過法門,所以我沒其他的選擇,我只能說這個念佛法門。對我來說,念佛的法門,有八個字非常關鍵。那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入三摩地(96),這個法門第一。
這是我們要說的重點。只要能淨念相繼,必然都攝六根;只有都攝六根,才能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和淨念相繼,二者互為因果。我們重點講淨念相繼,一是淨念,二是淨念相繼。
什麼叫“淨念”?淨念,就是與淨法相應的念。什麼叫“淨法”?淨法就是本來清靜的法。什麼法本來清淨?唯有真如佛性。故與真如佛性相應的念,才是真正的淨念,而真正與真如佛性相應,只有開悟才能做到。開悟之前,只能是趨於相應,相似的相應,所以只能叫事一心不亂,而不能叫理一心不亂。
我們平常念佛,大部分人用的是“持名念佛”。一般人知道的念佛法門,一共有四個。第一,“持名念佛”,就是口中或心裏持念佛菩薩的名號。但大部分人,往往是有口無心,口中的確是在念佛,心裏卻在想別的事,這樣念,實在說,並不是在念佛,還是在念煩惱。心口不一故,沒什麼大效果。為什麼有人念了很多年,煩惱依舊?根本原因就在這裏。要想有效果,應明次第,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其一,口出聲念或心中默念。先選擇一位佛或菩薩,從早到晚或念或唱,佛號不斷。若念阿彌陀佛就一直念阿彌陀佛,若念觀音菩薩就一直念觀音菩薩,不要貪多,貪多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不能得定;若念就一直念,若唱就一直唱,速度也要定好,若快就一直快,若慢就一直慢,不要轉換太多,轉換太多亦不能得定。條件允許則出聲念,或聲大或聲小,以嗓子、氣力能承受為准,條件不允許則默念默唱。總而言之,不論有事無事,事大事小,都要竭盡全力保持佛號不斷。其二,口念耳聽或心念心聽。若只念不聽, 損失大矣,說明念佛沒有上路。要想上路快,必須學會邊念邊聽,這樣才能有效地攝心。其三,口念心憶或心念心憶。只念不聽,很難攝心,邊念邊聽雖能攝心,注意力僅在佛號,還不等於在佛本身。只有轉到邊念邊憶上來,才能比較有效地攝心,並開始轉向直接念佛,而不僅是念佛號。以上所說是持名念佛的三個階段,或說三個方法。其實第四個,就是轉到無相念佛,但已不屬於持名念佛了。
第二,“觀像念佛”,就是觀想佛菩薩的形相。正確的方法是,先選擇一尊、或一張你最喜歡的佛像,仔細、反復地觀察純熟以後,就去靜坐閉目觀想,直到觀想的和睜眼見到的一樣。如果有的地方觀想得不是很清楚,就再去仔細看,直到能觀想清楚為止。這裏又有總相觀、別相觀兩種,都屬於事觀。觀像念佛更重要的是理觀,時間關係不能細說。
第三,“觀想念佛”。主要依《觀無量壽經》裏介紹的十六種觀想而說。初觀、日想,第二觀、水想,第三觀、地想,第四觀、樹想,第五觀、八功德水想,第六觀、總觀想,第七觀、華座想,第八觀、像想,第九觀、遍觀一切色身相,第十觀、觀觀音菩薩真實色身相,第十一觀、觀大勢至色身相,第十二觀、普觀想,第十三觀、雜想觀,第十四觀、上輩生想,第十五觀、中輩生想,第十六觀、下輩生想。其中除了最後三觀是說上中下三輩九品往生外,前十三觀大都是說有相的觀想,而從第九觀到第十三觀皆是念佛三昧,“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第三觀到第九觀雖然有觀想,因不是觀佛,也不見十方一切諸佛,不能叫念佛三昧,只能叫觀想三昧,而第一觀和第二觀因為動中不能分明,還不能叫做三昧。因為《觀無量壽經》細說這十六種觀想,所以也叫《十六觀經》。觀想能力不強的人不容易成就。觀想念佛,不僅觀想極樂世界的依報(97)莊嚴,也觀想其正報莊嚴,不僅作事觀,也作理觀。以上三種呢,因都基於有形有相的念佛,可大致說其為“有相念佛”。然而,有相念佛進入理觀時,已是無相念佛或實相念佛了。
2009-3-13 14:05: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句【知命却可造命】让我想起了【了凡四训】 5# neigefemme
2009-3-13 21:41: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发现一个不错的网站http://www.5fcb.org/
2009-3-13 22:09: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发现一个不错的网站http://www.5fcb.org/
super
merci
阿弥陀佛
2009-3-14 11:33: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皆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今日诵经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2009-3-14 11:36: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也开始学佛了.才到法国一个多星期..在NICE.
MSN是:ellia108@hotmail.com
欢迎探讨.~
2009-3-14 22:25: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真開心有這麼多一起學佛的朋友
大家共勉
2009-3-15 18:11: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十七、實相念佛就是開悟和悟後起修

第四,“實相念佛(98)”。一般的人不太清楚,但是名字可能聽說過。如何實相念佛呢?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開悟。你只有找到實相,才能念實相。如果你連什麼是實相都不知道,請問你怎麼念實相呢?你不能以想像來代替實相,“凡所有相,皆屬虛妄”,凡是能想像出來的都是假相,不是實相。要想真正瞭解實相,必須開悟。關於什麼是實相,大家經常誦的《金剛經》裏講得比較多,但經裏講的不等於自己證的。實相,實際上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開悟了以後再念佛,不論持名、觀想還是觀相三種念佛,就都成了“實相念佛”,也就是淨土宗說的“理一心不亂”。因為他已經知道了真佛是什麼,已經可以實際去念了。只要還沒有開悟,大部分人就都仍然處於“有相念佛”的階段,一部分人處於無相念佛階段。

                                 十八、無相念佛是從有相到實相的過渡

那麼從現在起,我們知道念佛法門還有另外一種,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的法門。通常所說四種念佛的前三種是“有相念佛”,最後一種呢,是“實相念佛”,而《圓通章》所說,是“無相念佛”。由於沒有形相,也沒有聲音,所以不是有相念佛;由於還沒有見到實相,所以不是實相念佛,只能叫做“無相念佛”。 “無相”恰好介於“有相”和“實相”中間,正像一座橋樑,可以使我們從“有相念佛”過渡到禪宗開悟的那個“實相念佛”。也就是說,正是祂,能夠幫助念佛人開悟,提高往生的品位,達到“上品上生”。當然,祂的殊勝還不止於能使念佛人達到“上品上生”,因為從悟後起修一直到成佛,這個法門都可以用。這對於沒聽說過的人,沒學過的人,感覺到很困難。如果今天我給大家解釋清楚了,大家去努力地實踐,即使沒有念過佛的人,大約三個月的時間也可以學會。我在這裏短短的幾天中,已經有一個人學會了。其他的人呢,正在試驗,看能不能學會。淨空法師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也是用這個方法念佛的。教人,他多教人用持名的方法;自修,他自己用這個方法,就是時時刻刻保持一個想佛、憶佛的念,只要醒著,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斷地想佛、憶佛。

                                                  十九、怎樣才是功夫成片

有相念佛的人,應儘快使自己功夫成片(99)。功夫成片是有標準的。比如說,從早到晚,通通能念佛,甚至在睡夢當中也能念佛。晚上有什麼事情起來,腦子裏面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阿彌陀佛。早晨一醒,眼還沒睜,阿彌陀佛已在心中生起。不小心碰了人家一下,賠禮道歉的時候,首先不由自主說的是“阿彌陀佛”,而不是“對不起”。乃至遇到大煩惱的時候,阿彌陀佛的洪名更是自動地滾滾而來,煩惱越大,佛號越響亮。這就功夫成片了。如果你念佛已經念到這個程度,一旦明白無相念佛是怎麼回事,一實踐馬上就會,你馬上就可以捨去佛號,捨去形相,只留下一個想佛憶佛的念。無相念佛練的主要是動中功夫,功夫練好以後,不但坐車、開車、走路、做飯、清掃時可以保持憶佛,而且購物、付款、看書、交談、打電腦時也可以保持憶佛,乃至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處理複雜事務的時候,無相的阿彌陀佛在心裏也始終保持著,阿彌陀佛就像和身心粘在一起一樣,再也掉不了了,這就是無相念佛的功夫成片,也叫事一心不亂。
2009-3-15 18:14: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功夫練好以後,不但坐車、開車、走路、做飯、清掃時可以保持憶佛,而且購物、付款、看書、交談、打電腦時也可以保持憶佛,乃至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處理複雜事務的時候,無相的阿彌陀佛在心裏也始終保持著,阿彌陀佛就像和身心粘在一起一樣,再也掉不了了,這就是無相念佛的功夫成片,也叫事一心不亂。"
希望我們都早日修成這套功夫利益眾生
阿彌陀佛
2009-3-15 18:20: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二十、念佛是和佛建立感情、培養感情

在座的大部分是母親,母親想孩子的體驗,大家都有。有的人大概已經做了祖母或者老祖母,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那體驗就更深刻了,不但想兒女,還想孫子、想重孫子。各位想一想,在你非常思念孩子的時候,尤其這個孩子又不跟你在一起,在別的地區或別的國家,你是不是天天叫他的名字呢?不可能!你是想孩子,而不是想孩子的名字,所以不一定叫他的名字。你也不見得天天拿著他的照片流眼淚,你知道照片也不等於就是孩子。但你總思念這個孩子,生活的時候思念,工作的時候也思念,這種思念並不影響你的生活和工作。有時你的腦海裏會出現孩子的形象,而大多數時候並沒有形象,只是一種很單純的思念,很深切的牽掛。無相念佛就是像思念孩子一樣去憶佛想佛。需要的是我們要和阿彌陀佛建立感情。你思念孩子是因為你和孩子有感情嘛。孩子是你生出來的,是你拉扯大的,你跟他特別有感情。我們跟佛,感情就不是那麼深,因為我們不知道佛對我們有多麼好,不瞭解佛和我們的關係實際上比父母要深得多,不懂得感恩報恩,所以思念起來就感到空蕩蕩的。如果你經常學佛念佛,和佛建立了感情以後,思念起來就會越來越具體。如果你從理上又明白佛也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是我們本來圓滿具足的真如佛性,那你想起佛來的話,就一定會非常有感情,想著想著你就會哭。我們很多居士都有這種體驗,不知道為什麼一念阿彌陀佛就流淚,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在過去世已經學佛,我們早就和佛建立感情了。《無量壽經》裏講“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所以這一輩子,一聽到佛號或者是念佛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流眼淚。這樣的居士很多,說明此世學佛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應該好好珍惜。我本人也是這樣。在學佛以前,有一段時間練氣功。氣功師賣給我們的磁帶有一盒是“五會念佛”(100)。我聽不懂前面的念佛偈(jì),只能聽懂後面阿彌陀佛的聖號。但是第一次聽的時候,我的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流下來了,哭得很厲害,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選擇念佛法門,為什麼呢?就是因爲和佛早就有感情了,不是這一世建立的,往昔早就建立了。正如《念佛圓通章》所講:“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阿彌陀佛總思念我們,我們也總思念阿彌陀佛,所以這一世碰到了念佛法門,馬上就信受,並覺得非常相應,非常殊勝。

                                                二十一、怎樣才能學會無相念

現在大家可以當場試驗一下。首先心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慢慢地念三聲,邊念邊想佛,然後,把心裏的念佛聲止住,不讓它出現,只留下對佛的想念,看能不能做到……你可以試著一邊想佛,一邊繼續聽我說話,但是不要讓心中那個“阿彌陀佛”變成聲音出現。你想佛,思念佛,但沒有佛號聲……這種方法能非常迅速地、非常有效地淨化你的心地,使雜念不起,而繼續聽經、做事情。一旦你不想佛了,佛不在你心中了,雜念就又來了。如果你持名念佛功夫好的話很快就能學會,很快就能轉有相為無相 。這種念佛方法,因為能同時六根都攝,所以收攝力特別強。平時我們口中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什麼事都可以想。當我們心念心聽的時候,我們聽那個心中的佛號,一句接著一句,打妄想已經不容易。如果用這個方法的話,你一心只想佛,根本就不會有雜念。因為有雜念的話,憶佛、想佛的這個念就不在了。為了儘快達到功夫成片,必須養成每天早、晚拜佛憶佛的好習慣,一邊拜一邊憶,拜憶同時。每次拜大約二十分鐘,慢慢拜,不要著急,不要太快,大約一分鐘左右一拜。一方面,多數居士年齡大了,拜太快會頭暈;另一方面,慢一點拜,憶佛容易憶得特別清晰。虔(qián)誠地禮佛拜佛,會得到佛的加持,每一個小動作,都提醒你去想佛。就這樣早晚專誠拜佛憶佛。白天呢,開始的時候,要多多觀察內心,看看想佛的那個念在不在了,心中的佛有沒有了。雖然佛號有時還會出來,但沒有關係,佛號也作為提醒你繼續憶佛想佛的信號,立刻回到想佛憶佛上去,就這樣不斷地堅持下去。
這裏有一點要清楚,就是早晚拜佛憶佛和白天想佛憶佛並不完全相同。早晚拜佛憶佛是專修,一心想佛,不起別的念頭;白天想佛憶佛則是兼顧,是雙運,是二線並行,所以不怕沒時間,不怕工作忙。就是說,一邊工作生活,一邊想佛憶佛,二者兼顧,並行不悖。媽媽思念孩子也並沒有耽誤工作生活嘛。你看一個汽車司機,手握方向盤,左腳踩離合器,右腳踩刹(shā)車和油門,還要看道路、行人、紅綠燈等,同時還可以聽音樂、與其他人交談。其實我們平時都不止一心二用,而是一心多用,我們的心本來就有這種兼顧能力。現在只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再加進去一個想佛的念而已。開始時不習慣,感覺有些困難,等你堅持下去形成了習慣,想佛憶佛就會自動進行。學佛念佛要想有成效,必須和工作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修行生活化,使生活修行化,使修行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真做到了就叫功夫成片。所謂雙運,就是想佛憶佛和生活工作同時運作。所謂二線並行,就是想佛憶佛算一條線,生活工作算一條線,二線同時進行。
2009-3-16 10:51: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學佛念佛要想有成效,必須和工作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修行生活化,使生活修行化,使修行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
我們一定能的
阿彌陀佛
2009-3-16 10:59:3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