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7824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噶瑪巴尊者

釋迦牟尼佛開示的一切教法,都在告訴我們調伏自心的方法。

那麼為什麼 佛陀要開示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想進到一個房子 去,如果這房子只有一個門,有一萬個人要進去,大家就要擠破頭了;因此如果房子有八萬四千個門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門,就可以很輕鬆地走進房子了。

2010年夏季課程‧《勝道寶鬘集》

2013-9-29 19:02: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無上法寶 】

達摩祖師本名叫菩提多羅,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貴族,是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來遇到般若多羅,為祖師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達摩。達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脫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羅尊者,指著一堆珠寶對達摩三兄弟問道:「世上還有比這些珠寶更好的東西嗎?」

大哥月淨多羅回答道:
「沒有!這些珠寶乃我們王者之家最為珍貴的,世上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超過這些寶物了。」

二哥功德多羅也回答道:
「我沒有見過世上還有比這些寶物更珍貴的東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羅卻不同意這種說法,他道:
「我不認為兩位哥哥的話說得對,這些珠寶其實沒有什麼價值!」

兩位兄長齊聲責問道:「為什麼這些珠寶沒有價值,你有價值的寶物是什麼?」
菩提多羅說道:「因為這些珠寶它自身不能認知自己的價值,必須假以人們的智慧去分辨,否則只不過是一些沒有知覺的東西而已。

而佛陀說的佛法真理,那是法寶,法寶是由人們的般若所發揮出來的智慧,這不僅能自照,而且還能區分各種形形色色的珠寶,更能分辨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善惡諸法, 所以在各種寶物中,真正最尊貴的應該是無上真理的法寶。」

達摩才智超脫,其見解並不為傳統所約束,以此優越的因緣,在出家以後,繼承般若多羅的衣缽,成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在我國梁武帝當朝時候,東來我國,在少室峰面壁九年,亦即我國所謂東土初祖。

什麼才是真正的寶物?
世界上的寶物金銀、真珠等七寶,
出世間的寶物就是佛、法、僧三寶了。
佛、法、僧又稱自性三寶,此即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真心本性。金銀珠寶有毀壞的時候,真心本性沒有毀壞的時候。

菩提達摩以年少的才智即有此認識,終能繼承祖位,而且東來傳授佛法,一花五葉,分燈無盡,所謂一念慧解,光照無盡,亦即真理法寶勝於金銀財寶。

星雲禪話

2013-9-29 19:03: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覺醒的笑顏…

震撼感人的心靈蛻變史,一名富家女子的修行經歷:

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即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求學佛法以期了脫生死。

她從新加坡先來到泰國,又前往印度,最後終於在這高原藏地住了下來。來回奔波並非為了搜奇覽勝,而是為了心中那執著的理想。

在藏地,她已經呆了六、七年。每當寒冬臘月到來的時候,看著這個來自熱帶國度的修行者,呆在她那並不能遮擋風寒的小木屋裡刻苦鑽研佛法,我就感到非常欣慰。在一次次的游歷諸國的過程中,傳馨漸漸對世間生起了猛烈的出離心,並最終在佛學院落發出家。

我本人認為她的求學、求道、求真的精神確實可嘉,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整天高喊“我為人人”,實則骨子裡希望“人人為我”的社會裡,這種發心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下面還是讓我們跟著她的長篇“傳馨西游記”,共同游覽一下沿途風光,並領略一番傳馨本人的心靈蛻變史吧。

我叫傳馨,來自新加坡。我的祖籍是廣東,家鄉在靠近海邊的一個小鎮上。

從小我都是在豐衣足食的優裕環境下成長的,記得小時候我從未因物欲的不滿足而苦惱過,慈愛的父親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逗我開心,不讓我受委屈。十歲以後由於家境日豐,加之父母對我也越發溺愛,故而從那以後我就更過上了無法無天的自由生活。

記得當時我每天上學帶的錢都不少於一百塊,下午放學後便約上幾個好友上館子、逛商場、看電影,或到游泳館游泳及健身房健身,不到天黑決不回家。這樣的浪蕩日子過了整整三年,以致熏習得我整天想的都是哪裡有好吃的、哪兒又有了新玩意、哪家戲院在上映新電影……由於手裡有了幾個臭錢,再加上沒人敢管我,結果我的脾氣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張口罵人。

整天沒人約束,性子也越來越叛逆。那時我買了大約有二十多雙各式各樣的鞋子;幾百乃至上千元一套的衣服隨手亂丟;一大堆好看不中用的包包……玩到最後,我已是忘乎所以,到上中學時干脆連課也不上了。

學校附近有家“德士歌舞廳”,我每個星期都要光顧三、四次。把頭發染成最前衛的橙藍色,夾在一大群紅毛綠鬼中間,從傍晚七點一直狂扭到第二天凌晨三點,然後再去泡酒吧,喝得酩酊大醉時就借宿朋友家。早上迷迷糊糊起床後,又開始新的一輪吃喝玩樂。那一陣子,我根本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崇高,也不知道人生應有一個目標,叫理想。

想來也是造化捉弄人。十六歲那年,真應驗了古人的那句話“物極必返,樂極生悲。”狂癫得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忽然得了風濕性關節炎,病情來得非常迅猛,沒幾天我便全身抽筋,上下關節迅速變形。手指及腳趾關節扭曲、腫大、不能伸直,不久手指就彎曲得不能持筆寫字。

疾病突發後的三個月中,我隨父母遍訪中西名醫,但全都無濟於事。有一江湖郎中說要治好這病,唯有以火燒遍四肢關節,使血液循環加快才能消炎消腫。就這樣,我每隔一天便要去體驗一次火燒關節的“治療”,被他這樣用火燒了整整兩個星期,就差最後被他燒死。不過病情卻沒有任何起色,反而更加重了。

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哥們”、“好姐們”,在我生病期間沒有一個人打過來一個電話;媽媽把那麼多好吃好喝的擺滿在我的面前,我卻連抬手拿它們的力氣都沒有;爸爸對我如此疼愛,看著我痛他也掉淚,但他根本代替不了我受罪,盡管他自己願意這麼做……生病期間,我腦子裡開始飄進這些平常瞬間都不會想到的現象、問題。病痛逼著我躺在床上,無法瘋癫的我這才有了從容的時間去回味自己往昔的所作所為。

記得有一次聽到爸爸在走廊上對主治大夫說:“先生,求求您了,無論如何也要治好我女兒的病!花多少錢都沒關系。”

當時我就忽地冒出了這麼一個念頭:“家裡錢財這麼多,為何買不來我的健康?如果得個關節炎就已經受不了,甚至想到自殺,那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又該如何?那種痛苦豈不要將我徹底擊得粉碎?”

特別是想到這最後一個問題,我確實有點兒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也就是在這種種的煎熬困逼當中,我第一次思考起自己的人生。爸爸的一個朋友來看我時,帶給我一本《聖經》,他希望我能有一個信仰。

但當我一看到“信我者得入天堂,不信我者則入地獄”這句話時,我就把《聖經》扔在了地上。當時的我偏激地認為,這句話太自私了,它激起了我無比的厭惡。誰說這句話就證明他的慈悲簡直如牛蹄子印裡積的那窪水,還擺脫不了“小我”的權威與恐嚇!

奇怪的是,沒過幾天又有一位阿姨到我病床前探望。她無意中說出的幾句話卻讓我久久回味不已。那幾句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我趕緊問她這是誰說的,她告訴我這是佛教裡一個叫地藏的菩薩發下的無盡誓願。兩相對照,我立刻對這位菩薩、對佛教產生了不可扭轉的信心與好感。我驚訝萬分,這世上居然還有這等的慈悲!別說我不了解的地獄了,就是把另一個關節炎患者的疼痛轉移到我身上,我都會被徹底壓垮的。那時我立刻就相信了地獄的存在,這醫院不就是人間地獄嗎?!

我急忙問她這個佛教裡還有什麼菩薩,她脫口而出:“觀世音菩薩啊。”我一聽就覺得這個名字特別耳熟,仔細想了半天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們家供奉的觀音娘娘嗎?十幾年來,我對家中的這位娘娘像幾乎天天視而不見,因為我一直把她當成是封建余孽,是沒知識沒文化之人的精神寄托。卻想不到她原來是佛教裡的一位大菩薩!

從此我便開始了每天持誦觀音聖號的經歷。

大約人在困苦中,祈禱亦更為懇切吧!在狂歡縱酒中,我把觀世音菩薩拋置腦後。現在,在極度痛苦中,我卻想到了她,自己都覺得非常不好意思。但痛得實在沒辦法,我也就邊流淚、邊打針、邊誠心地祈禱她。疼得實在忍無可忍之時,我真的是放聲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大聲哀告觀音菩薩:救救我吧!救救我吧!

居然,沒過幾個月,我的風濕性關節炎痊愈了!

病好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我家附近的一間寺廟去親近我日日想念的諸佛菩薩。剛跨進大殿的門坎,就聽得幾聲清越的敲擊大磬的聲音悠悠傳來。那一瞬間,我幾乎驚呆了,身心忽然就清爽安寧了下來,原來人間竟還有著這樣高貴、從容、淡泊的妙音。當時我就發願一定要皈依佛門,這才是我夢寐以求的最終宗教。

每個人皈依佛門的因緣都不盡相同,我就是被那一聲擊磬的聲音帶了進來。信仰佛教對我是件不需要任何理由的選擇,因為我的命都是它賜給的。想起過去的荒唐歲月,我就慚愧得掉淚。幸運的是這一切都過去了。

後來,我參加了新加坡一個為期三年的佛學班,並受了菩薩戒。這三年是我在學佛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的三年,我如饑似渴地吮吸著佛法甘露,恨不能一天當作兩天使。在對佛法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後,我便想離開新加坡到國外參學去。我深深感到,在新加坡這個地方培培福報、入個佛門還可以,但不可耽著日久,否則就只能在人天道上徘徊而已。我選中的第一個目標便是泰國。

當把消息告訴親朋好友們時,他們一致驚呼:“唉呀,怎麼能到泰國去呢?千萬別去!”

他們反對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條:其一,那是小乘佛國,大乘行人跑去干嘛?

其實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認為的。後來修習日久,我才發覺問題不是那樣簡單。佛陀早就說過:法無高下,心有大小。眾生根基各有不同,一味平懷、等視群生是體,但用上還是要劃出八萬四千法門以對治不同的心病,哪有一種藥是真正可以當萬金油使的?

就像《阿含經》,一般修行人都視其為小乘經典,但如果你以大乘心態去讀,便會發現它處處都在講大乘法門。況且就我觀察到的周圍學佛人而言,個個都宣稱自己修學大乘,但十有八九戒律都不精嚴。這樣的話,菩提心豈非成了空中樓閣?基礎沒打好,般若正見如何樹立?更何況作為“戒定慧”中心環節的“定”學,許多所謂的大乘行人連禅定的基本功夫都不具備。

他們反對我去泰國的第二條理由便是:泰國既是著名的佛國,又是聲名狼藉的色情之都,經常有少女被拐逮入妓院的事發生。一個十九歲的女孩只身奔赴那樣的一個異國他鄉,這可如何得了?

對這種意見我更是一笑了之。經歷了穩扎穩打的三年學佛後,我的成佛之心日漸增盛。不願自己得安樂,但願下化一切有情。這憑此種發心,我相信也必能得到三寶的加持、護法的護念。況且呆在泰國的那麼多女孩,難道全都被拐入妓院不成?

父母對我的決定更是驚懼不已,無奈中只得使出最後一招——斷絕經濟來源。我明白爹媽的苦心,但我更對他們不明白我的心願表示遺憾。沒辦法,世上難有兩全其美之事。最後我自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湊足了路費,經過四天的長途跋涉終於抵達了泰國南部。

泰國真不愧是佛教之都,這裡全民信佛(後來接觸久了,發覺信是信,但絕少正信,很少有人為了生脫死、救眾生出水火而信)。泰國人性情溫和有禮、樂於助人,且對出家僧人及守持八關齋戒的在家白衣(持八關齋戒者專用的服裝)特別恭敬。

只要看到這些修行人身陷困境,一般的泰人都會不遺余力地在各方面為你提供幫助。本來我一句泰語都不懂,英文也非常蹩腳,獨自一人從泰南走到泰中,又走到泰北,最後走到泰國的東北部,這一路一方面多虧三寶加披,一方面就是靠這些熱心而陌生的泰國朋友們的幫助,才使我未被任何違緣擊垮。

我在泰國參訪的第一位師父是南傳佛教著名的佛學家及禅師——阿贊布達它薩(佛使比丘),他是泰國當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的道場行持儀規如下:早晨三點半,眾人集於經堂,按僧臘的長短分序而坐,進行一個半小時的早課。

然後便各回寮房、整衣持缽,開始了比丘們托缽乞食之清淨行,這是我在尊者布達它薩這裡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比丘們整齊地排著隊,以十足的威儀、慢步前往附近的村落乞食。尊者布達它薩走在最前面,步履平穩、緩慢,舉止端嚴、眼目慈悲,這一切俨然佛陀住世時與諸大德、阿羅漢們出外托缽化緣景象的再現。

而每當尊者以低沉宏亮的聲調布道時,常有小雞、小貓、小白兔、小鳥依偎在尊者身邊。這情景已永遠地刻在了我的腦海深處。

在尊者這裡呆了幾個月後,我又獨自登上開往東北部的列車,繼續我的求道之旅。

參學的第二站是離泰國首都曼谷四百多公裡的阿贊揚達的空寂道場。阿贊揚達在諸位尊者大德中,比如阿贊布達它薩、阿贊查等人中年紀最輕,但修證境界一點兒也不比任何高僧差。他的確是一位外行小乘、內秉大乘精義的大修行人,他所傳授的教義特別著重於修四無量心、菩薩四攝法及般若空性,這也是“空寂道場”得名的原因。

八四年之前,有七年時間,他被西方國家廣泛邀請前去弘法利生。回國後又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歡迎,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由於尊者廣弘大乘佛法。

空寂道場留給我兩點永生難忘的印象:

第一,每當阿贊揚達尊者帶領弟子們托缽乞食歸來後,全體僧眾便以淨水洗腳,而後入經堂,禮佛畢便席地而坐。用餐前大家先念誦經文、作餐前五觀,然後以阿贊為首,先將一杯開水倒入缽中,然後再安靜進食。倒水的目的是將缽中酸甜苦辣的味道沖淡成一味,以減弱舌頭對味覺的貪愛。他們的這個習慣讓我在日後的修行中時時都能提起對“五蓋”(財色名食睡)的警惕與防犯。

第二,在空寂道場我頭一次聽聞了空性的甚深義理,這為我後來接觸中觀、特別是最後聞思大圓滿“本來無生的大空性”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就是在這裡,我一方面驚訝於佛陀揭示的“色即是空”這一真理的偉大與深邃,另一方面又隱隱地對這裡把“色”和“空”分開表示遺憾。

我覺得阿贊比一般小乘行人把“色”一步步分析為空,然後執著空性去求涅槃、解脫的聞思修行更進一步的地方在於,阿贊意識到了色當體即空,而且就像鏡中像一樣了不可得,但他還是沒有達到後來我在雪域藏地、色達喇榮佛學院學習真正的中觀時,所了解到的“空即是色”、“空有不二”、“性相一如”那樣的高度。

當然,當時我不可能有這麼清醒的認識,我只是朦朦胧胧地感覺到,難道“色”和“空”一定就是水火不相容嗎?如果是那樣的話,“借假修真”豈不成了一句空話?從此岸到彼岸豈不成了一個永遠無法跨越的天塹?

也就是在空寂道場,我萌發了要去印度探尋以龍樹菩薩為發端的般若大乘真正法源的念頭。但為了打好基礎,我還是按原定計劃來到了離空寂道場二百多裡路的一代女成就者帕美布翁格的禅林。

帕美年青時嫁給了一個非常富裕的男子,他們共育有三個兒子。帕美出家前還經營著一家美容院,總之家庭生活非常幸福、豐足。

但帕美從小到大都對物質上的享受不感興趣,她一生想的都是生死解脫問題。終於在她二十八歲那年,她下定決心要禁語,並在每天從美容院下班後,獨自一人走到郊外的屍陀林去觀修無常,第二天凌晨五點鐘左右再步行回美容院上班,這樣的生活共持續了五年。這五年期間,帕美還以巨大的毅力持守八關齋戒,並天天以紙條向丈夫祈求允許她出家修行。五年過後,首先是三個孩子被母親的苦行精神所打動,他們一起代母親向父親祈請。父親在三個兒子的祈求下終於答應了帕美的要求,准許她離家修行。

帕美選擇的修行道場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當我來到這個小島上後,我立刻發覺這裡實在是一個鍛煉修行人的最佳場所,因而在這裡我住了將近一年。後來每當回憶起這一年來的島上生活時,我的內心便會泛起對帕美難以表述的感激之情!是的,在這裡,我體會到了生死的無常;在這裡,我學會了堅強地面對一切苦難;在這裡,我學會了精進、專一、持久地提持正念;在這裡,我打下了禅定最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名叫吉祥島的荒島上,記得從帕美那裡接受的最嚴格的修持便是,從中午十二點開始赤腳在熱沙上經行八小時!當時我的腳被燙得通紅,全身皮膚暴裂,汗水剛開始像關不住的水龍頭一樣汩汩往外淌,到最後卻連一滴汗也排不出。全身骨架似要散架似的讓我搖搖欲墜、眼前直冒金星。而且帕美要求在八小時的經行中,不能片刻停頓、不能停下來喝水、上廁所。

但你決不要輕易就下妄斷說這是無謂的苦行,因帕美要求我們在八小時的行走中,每邁一步都要以佛陀聖號這正念來提攝,一步一步、一念一念,用不間斷的佛念來扭轉並最終蕩空心裡的妄念、苦念、畏難念,直到最後能所雙亡,整個心中空靈一片。經行一兩個小時後,你就會感覺到心魔開始作祟了。

煩惱魔以種種理由引誘你放棄經行、懈怠放逸。這時如果發心不堅定、求道不真切的人很容易向自心幻化的魔頭投降,但我始終心念耳聞佛陀聖號,我不相信自己保持正念的毅力敵不過虛幻的四大合成的假身的疲倦感。結果往往經過了四、五個小時後,在你的精神戰勝了肉體的極限後,剩下的經行之路簡直就像是走向光明的越來越輕松的一段自在之旅……

除了這種難忘的經行修行外,我還記得有很長一段時間,帕美都讓我睡在一具玻璃棺材旁,那裡面有一具十五歲的女屍正在慢慢枯干。旁邊還有有關有漏人身的不淨照片,讓你頓感所謂的俊男靓女其實不過都是一些流動廁所。在這裡呆久了,我一睜眼看人,便覺得他們怎麼看怎麼像一具具白骨。

真正對丑陋人身生起厭離、對短暫人生生起出離心的,還是帕美讓我們於半夜三更時進行的繞荒島修行之舉。我們半夜兩點半便要開始各自獨立爬上後山的原始森林中,呆到天亮再爬下來。這座山依然保持著原始的狀態,山洞中有各種猛獸毒蛇。

爬山過程中,有些路段不得不用雙手攀援樹籐騰空而上。有一回,大約在凌晨四點鐘左右吧,我正手腳並用幾乎“爬行”在山涯上,忽然感覺前方似乎有一個大東西擋住了去路。騰出一只手用手電筒一照,天哪!原來是一只大老虎!老虎此刻正用發亮的眼睛瞪著我。

與老虎照面的頭一個回合,我心裡的第一個念頭便是:這下完蛋了。但瞬間工夫,平常接受的佛陀教言又讓我漸漸穩住了陣腳。

什麼叫“人生無常”、“生命如風中燭”,我總算有了面對面的體驗。管他呢,平常你總是口頭高喊“無我”、“無我”;整天念誦“空諸所有”、“四大假合幻化之身”;

一看到佛祖在因地以血肉之軀布施的事跡就淚流滿面;整日說為下化一切有情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念念都自信佛菩薩的慈悲願力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一定會尋聲救苦,只要你有真切的信願……怎麼一到關鍵場合便什麼也想不到了,腦子空白一片,雙腿直打顫……“豁出去了!”

當我下定這個決心後,整個身心便似卸下了千斤重擔。既然一切都是“唯心所現”,那我的恐懼豈不是杞人憂天!於是我便在心底默默地對觀世音菩薩發了一個願:“如果我前世與這只老虎有惡緣,那我今天葬身虎口也不足為惜,但願以此功德回向給它,使它早日超升、早獲解脫。”

接下來,我就爬在懸崖上開始念誦觀音聖號……大約幾分鐘過後,這只老虎長嘯一聲便轉身離開了。我當時腦子裡閃過的又一個念頭便是:“帕美平常講,修行人只要時刻提起正念、對三寶充滿信心、放下一切身心枷鎖,如果不能證取大道,那這個佛教就算是騙人的把戲了。今天我總算實證了一回!”

後來我還經歷了在山洞中禅修,等出定後發現周圍竟擠滿了豹子腳印;有次在經行時,腳被被毒蛇咬傷;睡在屍陀林,渾身上下被毒蚊子叮起幾十處大包……等等險境,但我自己都能感覺到,我的心對外境的一切苦樂境界的執著、追逐、分別妄念越來越淡了。

也就在此時,我想我應該離開泰國了。在阿贊揚達尊者那裡深切感受到的對中觀正見、對最究竟的自利利他之路的探求願望,此時越來越強烈地占據我的腦海。戰勝老虎現在看來只是小事一樁,如何使自己及眾生盡快與佛佛陀無二無別,才是今後的首要任務。

怎麼辦?當我靜下心來問自己的時候,“到印度去!”這一念頭便自然而然地冒了出來。我堅信在這個佛法誕生的國度,一定能找到滿自己成佛心願的最佳道路。

為了籌足旅費,我從泰國又回到了新加坡,干起了所有能讓我掙夠“盤纏”的工作。父母對我的選擇依然不是十分理解,但他們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女兒越發顯得堅強、從容、大度了。在橫渡馬六甲海峽的游輪上干了幾個月的服務員後,我終於湊足了旅費,又一次只身奔赴比泰國更加遙遠的神秘國度——印度之邦。

在印度,我游歷了佛祖成道時的菩提樹、轉法*的王捨城遺址,還有三世諸佛成道的金剛座。當然也拜會了許多隱匿人間的高僧大德,甚至包括在喜馬拉雅山腳下閉關的瑜珈士。但我最感激印度的地方是,在那裡,我聽聞了藏密的傳承,並知道了日後我將之作為終生歸宿地的中國四川色達喇榮佛學院的大名。

當我九五年終於踏上佛學院的土地時,幾乎已是身無分文了。但在這兒呆了一個月後,我就認定,我現在終於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曾經夢寐以求的無價之寶——成佛之道,終於讓我在色達喇榮佛學院給找到了!這裡的教法涵蓋了大小乘、顯密的所有法寶,繼承了佛陀、龍樹以來的所有精華教義,特別是有我一直耿耿於懷、朝思暮想的大中觀的最究竟、最清淨的傳承,當然還包括盡攬一切成佛階梯的大圓滿九乘次第。

我還能再說什麼呢?!

漂泊了那麼久,尋覓了那麼久,當疲倦的心性想要找一個最終的棲息港灣時,緣分這只風帆便將我安然送到了佛學院這塊可以永久休息的地方。

放下了不安,放下了焦急,在緊緊環繞法王如意寶的五瓣蓮花山谷中,我建起了自己修行的小木屋。推開窗,大自然這幅巨畫便立刻以未經雕琢的筆觸撲入眼簾:遠處有山,山上有草,青青草地上有穿著紅色僧衣的我的同道。他們的頭頂上有天,天空裡有雲,自由自在地飄蕩的雲兒,能否把我的心聲帶給所有藍天下生存的眾生?

我想說:我愛佛法,因為我珍惜生命!我愛學院,因為在那裡我可以把握來世今生!

記得我在新加坡大眾學佛會聽說了傳馨的經歷後,當時看著窗外海天一色的景致,望著茫茫天地間奔波不已的人流、車流,想著越來越高聳雲天的大樓,我就不禁感慨道:這真是一個希求財富的時代,像傳馨這樣的修行人恐怕會越來越少吧。我們很希望真正的修行人都能把握住聖者遺留下來的財富,而非像世間人那樣,都爭先恐後地把有漏財產當作人生的首選目標。

《法句經》雲:“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這七財才是真正智者所應追求的法財、聖財。

阿底峽尊者也說:“捨棄一切有漏財,當以聖財為嚴飾。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不過,這麼好的教言在現今的環境下又能被多少人奉為金玉良言呢?

大多數人在日夜尋覓財富的過程中,大概十有八九都會把這些聖者的教言拋置腦後的,而這恰恰是智者的呵斥處。薩迦班智達就曾不無悲哀、不無痛責地說過:“漂泊輪回諸眾人,晝夜拼命求財富。”

能否有更多的人都能像傳馨一樣,把佛法當成生命中最值得希求的無價之寶,在勤勉不辍的求真過程中,打開生命本來的無盡寶藏?


地印心禪臉書
2013-9-30 12:06: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改造命运从何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做起。你既然晓得自己的过失,要把这些不能考取功名以及无子的过失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积德,过去贡高我慢,常以自己的才智压抑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现在将这些缺德改过来。‘包荒’是拓开心量,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此,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务要和爱’,一定要和气,有爱心。

修行、修什么?就是改过。从现在起发心改过,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改过,过失都没有了就成佛了。有过失就不能成佛,所以菩萨叫觉有情,菩萨是有情众生,不过他觉悟。觉悟,就是知过能改。

修行第一要发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仔细想想我们有没有?我们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心,咱们跟阿弥陀佛是同心同愿,真正的同志。同愿、同志,就是一个人,换句话说你也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阿弥陀佛是榜样,我们要照这个样子来塑造自己,把自己改变成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心一样、愿一样。你想想,你怎么不能往生,决定往生!心愿相同,然后言阿弥陀佛之言,言语相同了。平常处世、待人、接物,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劝人念阿弥陀佛,这就是言阿弥陀佛之言,行阿弥陀佛之行。

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像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就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这比“义理再生之身”高的多。这是即身成佛,成了阿弥陀佛了,把我们凡夫身摇身一变,成了阿弥陀佛再来。本来我们是业报身来投胎的,现在一变,变成了阿弥陀佛,乘愿再来!这是改造命运最殊胜、最上乘的改法。


淨空法師臉書
2013-10-1 17:40: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守財奴轉世的「乞兒」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佛陀在世時,曾在迦毗羅衛國講法,城裏有一位富有的長者,雖然很有錢,但視財如命。當時佛陀僧團以托缽維生,但是這位有錢人一看到出家人就趕緊把門關起來,不願意布施供
養;如果有乞丐來乞食,他也是閉門拒絕,像個守財奴。

    長者漸漸年邁老衰,有一天,他對兒子說:我辛辛苦苦地守持家產,現在交給你,你要記得和我一樣守好家產,不要輕易布施。

    不久他就往生了,當時城外正巧有一位孕婦即將臨盆,這戶人家非常貧困。她開始產前陣痛時,先生無奈地對她說:我出去工作又乞食,一直沒辦法維持你我的生活,現在又要多一口人,我怎麼養得起這個家呢?我不想看到這個孩子出生,我要離開你們。

    結果先生就拋下了太太,她內心無比痛苦、掙扎,當先生離開後,她產下一個男孩。這孩子的眼睛一直閉著,過了一段時日,還是沒有睜開,這時候她才肯定孩子眼盲了。但是她無論多麼窮困、辛苦,
也要養活這個孩子。

    她每天帶孩子出去乞食,母子倆相依為命。當孩子七歲時,有一天,她病得很重,只好讓孩子獨自出門乞食。平常媽媽帶著孩子,還有人施捨,現在媽媽病了,反而沒有人同情這孩子,而且人見人厭,甚至被一些孩子扔石頭,有些大人還用竹子鞭打他。

    不知為何,大家都很討厭這眼盲的乞兒。他回家後,向媽媽哭訴說:我沒有乞到食物,大家都欺負我,大人打我,小孩向我丟石頭,我無法乞得食物給媽媽吃。

    母子倆相擁而泣,連續幾天都沒有乞討到食物,只好靠喝水過日子,勉強維持生命。等媽媽的病好一點時,兒子就攙扶著媽媽,由媽媽帶路出去乞食。

    他們走到城裡一間很大的房子前面,心想:這間屋子的主人一定很有錢,有錢人分一、兩碗飯給乞者,應該不算多吧!於是母子倆向
他們乞討。

    但是這房子的主人曾對守門的人說:門口幾尺內不要讓乞丐靠近,如果有乞丐走到這範圍內,就趕他們出去。

 

所以,守門的人在外面看到這對乞丐母子走近了,即猛推他們說:不要過來,我們的規矩是乞丐不能走近門前!


    乞丐媽媽一直求他們:我已經幾天沒吃飯了,我孩子還這麼小,求求你給我一碗飯。

孩子也一直說:求求你!求求你!拜託你,那怕只是半碗稀飯都可以。

他們苦苦哀求,不肯離開。

    這時候主人出來罵道:乞丐,你們怎麼可以來我家門口,趕快走開!出去!

但是母子倆仍然纏著不走,後來主人就叫人打他們,孩子被打得頭破血流,母親也被推倒在地上。

    這時有一位出家的修行者從旁經過,勸阻他們說:不能打了,不能打了!世間那有這麼不孝的人?父親辛苦賺錢讓兒子享受,兒子竟然還出手打父親,真是忤逆不仁道啊!

    有錢人聽了覺得很奇怪,他說:我什麼時候打父親,我父親已經死了好多年了。修行者說:因果不昧,這乞兒前世就是你父親。他在世時守財如命,不仁不義,所以投生在貧窮苦難的家庭。他賺
了那麼多錢讓你享用,你竟然連一碗飯都不願施捨,這難道不是忤逆不仁嗎?

    這個有錢人怎會相信呢?他說:喂!你到底是什麼人,怎會知道這些事?修行者忽然示現菩薩相,他抬頭一看,不由自主地高呼:是文殊菩薩!然後馬上跪下求懺悔。

    乞兒前世為長者,因沒有仁愛心,命終之後隨業流轉,投生到貧窮人家,成了乞丐盲兒,不僅人見人厭,還被人打罵、扔石頭,這都是他懈怠墮落,不肯及時行善的果報啊!


做人最重要的是精進不懈,好好珍惜因緣,行善造福;若不好好把握善緣,
因緣失去了,惡緣就隨著現前。總之,我們要惜緣、惜福、造福,不論孝順父母或行善布施,
都是在惜福惜緣、及時精進中成就的。



林宸禾臉書
2013-10-1 17:44: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雪山童子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雪山童子的求道者,只要有益於人群的事情,他都肯任勞任怨,犧牲自己,實踐種種苦行。因為他的作風如此,所以他能通情達理,看透人生的裏裏外外。同時,他深知生死苦惱是怎麼回事?所以,不論地上海底有任何寶物,他都不看在眼內,簡直把它視為塵土,無動於衷。他心目中只為求道,為了這個目的,他決心不惜放棄財產、妻兒、住宅、僕傭和一切身外物,甚至也不在乎拋棄肉身。他拋棄世上的一切,並非希望到得天上的世界,而只希望專心修道、證悟,體會生命的真正樂趣。

不料,帝釋天對雪山童子的求法態度,與決心的程度,深表懷疑。帝釋天心想:

「只要佛陀在世間,蕓蕓與生就能解除一切苦惱,就能獲得無限的幸福嗎?事實上,求道者固然大有人在,但可以說絕無成佛的人。雖然,肯發善心的人,比比皆是,但通常稍微週到麻煩,善心也立刻消失,而恢復原態了。正像水中的月亮,隨著水面波動而動搖,也如同難於成為名畫,而易於毀損的情況一樣,善心又何嘗不是?發心很難,退失容易。世人也常意志堅決,想要發善心,一旦面臨生死的苦境時,善心也就消失殆盡,這是很常見的例子。現在,雖說雪山童子發心苦行,暫時沒有苦惱,力求清淨,但是,這還不能令人相信。我何妨試試他的決心,就可知他能不能得悟了。因為車子有雙輪,才能運用自如;鳥類有了翅膀,才能在天空飛翔。行者又何嘗不是呢?持戒是何等嚴謹,如果行者沒有真正的智慧,也雖得有結果。福德與智慧,就如同車輛的兩個輪子。再舉一個譬喻來說,一條雌魚的胎內雖然懷有無數的魚卵,但能真正發育成長的,都微乎其微。同樣地,肯發善心的人士,比比皆是,卻極少人能貫徹始終。據說純金要歷經三項考驗,才能判斷真偽,即燒、打、磨。現在,何妨也用這三種大法來考驗雪山童子。」

帝釋天化身為一個人見人怕的殺人羅剎,從天上降落到雪山。他走到以苦行求道的雪山童子身邊站住,雪山童子心無恐懼,辯才無礙,且能沈著地應付來著。

  「諸行無常,就是生滅之法。」

恐怖的惡鬼高聲叫喊佛在過去世說的偈文。苦行者乍聽這半句詩偈,不禁喜不自勝。就像旅客在深山裏失去同伴,驚慌之下。找回了同伴;也像在黑暗中迷路時,再度遠到同伴;或像溺海中人,無意間遇到船隻;或像口渴的人,找到了泉水。總之,苦行者內心非常高興。的確,一切無常,所有生物皆有生滅。這正是自己所要追求的真理,他心想:「這不是天上的聲音嗎?」他立刻起立問道:「剛才那半句詩偈是誰說的呀?」

他雖然左顧右盼,但除了那個恐怖的羅剎之外,不見任何人影。苦行者暗自尋思:到底誰為我打開解脫三界苦惱之門呢?我實在感激不盡。芸芸眾生在生死界上流轉,不料有一位觸醒的人,說出如此詩偈。芸芸眾生之中,有誰能教導我們無上奧妙的佛道呢?誰是生死苦海中的舵手呢?那位名醫能醫治世人迷妄的疾病呢?誰能說出半句詩偈,將覺悟之光投射到自己內心,而讓我心中的蓮花盛開呢?舉目四顧,除了羅剎,卻不見其他人影。

然而羅剎不會說出如此令人感激的話。但若退一步想,也許這正是羅剎說出來的話。羅剎過去遇見諸佛,或曾聽過半句詩偈吧?

若行者一想到此,決心要向恐怖的羅剎問個明白。

「大士呵!你曾在那裏得到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句詩偈呢?這半句偈文的意思是,前世、現世和來世是一貫,才是諸佛世尊的正確道理。世上所有眾生,常常被束縛在心識裏,終身在邪惡中渡過,根本不肯聽過去諸佛所說的佛道。大士呵!你曾在那裏聽到這樣寶貴的半偈呢?」

「婆羅門呵!你問我這些事,有什麼用呢?我好幾天都沒東西吃,正處在斷食狀態裹。每天不分晝夜到處覓食,至今仍一無所獲。現在正是飢渴交加,在心煩意亂下,才說出那無聊的句子。你口口聲聲要那半偈,我那裏懂得什麼意思?你不必再與我談論這些問題了,我只有盼望食物到手哩!」

「大士呵!倘若你能說出詩偈的全文,我將終身皈依你為師父。大士呵!你剛才所說的話,字句不全,道理也不夠充份。且只說半偈,為什麼呢?施予世人財產是有限的,惟獨教授佛道的利益無窮。我雖然只聽到半句詩偈,卻足以令我感激不盡。請你再說出下半偈好嗎?請你說那後半偈..」

「婆羅門,你的明智令人敬畏。不過,只想到自己的事,未免太自私,我對你說過,目前,我又飢餓又疲倦,沒有力氣再說出下半偈了」

「大士,你想吃什麼呢?請你快說。」

「你最好不要問這件事。難道一定要從我口裏說出來嗎?這樣可怕的事也許會嚇壞你哩!」

「你說會嚇死人,其實,這裏除了我以外,也沒有其他人在場。而且,我什麼也不畏懼,你說說看,到底要吃什麼?」

「我要吃人體的烤肉,想喝人的鮮血。我的道德很淺薄,只知吃人肉、喝人血。無奈,世上的眾生除了兼備福德,還能得到上天的各種護衛。所以,我不能以自己的力量去殺死他們,我今天終日找尋食物,才漫步到這裏來,到目前為止,一無所獲,飢渴交加。」

「大士,我明白了。倘若我能聽到那下半偈,我願意呈獻自己的肉體給你吃。縱使暫時保全性命,但死後的肉體,也會任由狼虎和鳥鷹等吞食。結果也得不到任何福報。倘若我能夠求法悟道,我願意捨棄這汙穢的身體,換得潔淨之身。」

「難道你真想捨棄自已的肉體,換得僅有八個字的下半偈嗎?肯捨棄自己的肉體,說出來任誰也不相信。」

「你真是孤陋寡聞。如果捨棄瓦器,能夠獲得七寶,那誰都樂意捨棄瓦器。我一直想捨棄汙穢的身體,以換得佛身。不料,你都不肯相信我所說的話。我就舉出偉大的證人來讓你瞧瞧。大梵天王、帝釋天和四天王大概能給我做個見證吧?此外,兼備天眼的眾菩薩也能給我保證吧?利益眾生的諸佛也能給我保證吧?」

「既然你這麼說,我就姑且相信你了。倘若片你肯把自己的肉體呈獻給我,我就說出那後半偈來。」

雪山童子聽到羅剎的話,內心又燃起求道的希望。接著,他脫下身上的鹿皮衣服,鋪成一個法座,恭恭敬敬地對羅剎說:「請您坐在這要吧!」然後,自己合掌跪下,求他說出後半句詩偈:

「現在就請您說出那後半偈。」

這時候,羅剎很嚴肅地說出了那後半偈:

  「滅了生滅,才能享受寂滅。」

接著,羅剎反而催促雪山童子:

「婆羅門,你已經聽到詩偈的全文了,你算是如願以嘗了。那你就得守約,快把肉體獻給我了。」

雪山童子聽到那後半偈,更是無限歡喜。

「在生滅無常的世上,只要飄泊於生與滅的對立上,就不能獲得真正的安心與滿足。只有超越生滅兩者,處在沒有生與滅等煩惱的絕對境界裏,才有真正的快樂,和真正的覺悟。」

雖然,雪山童子恍然覺悟,也不惜要獻出自己的肉體,但他稍後一想,這樣一死,即使自己毫無怨言,但對世人卻沒有好處。於是,他想把這首詩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永遠流傳世上。不論身遠的石頭或牆壁,樹木或路旁,就伸手所及,立刻寫下這首詩偈,再著衣爬到樹上。樹神不懂他為什麼爬樹?就問他:

「你要幹嘛?」

「我拋棄自己的肉體。已經獲得一偈。」

「只為了一首十六個字的詩偈嗎?這首詩偈真有如此價值?」

「那是相當寶貴的詩偈。雖僅十六個字,卻是貫通前世、現世和來世等三世的諸佛教理。我為這個法而死,既不為名聲、利欲和財產,也不想做轉輪聖王、帝釋天或大梵大王。惟一期待的是,利益世上的一切眾生,僅此一念,而捨身於此。」

他果然守約,為了這半偈,不顧一切從樹上蹤身跳下來了。

但是,他的身體尚未著地以前,突然覺得有個柔軟的東西,在半空中捧住他。

原來,那個恐怖的羅剎恢復帝釋天的本來面目,本著佛心接住他,並將他輕輕放在地上,然後恭恭敬敬地站在面前合掌,衷心讚嘆:

「你才是真正的菩薩。對於世上的芸芸眾生,以及在迷妄中不能得悟者來說,正需要佛陀的正確教義,我所以敬愛佛的教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請您聽我由衷的讚嘆。將來開悟時,請您度我。」

當時為了這半句詩偈,而不惜捨棄生命,苦行求道的雪山童子,正是現在的釋尊。這種為了半偈而奉獻生命的態度,正是學佛者的最佳典範。


佛陀捨命求法僅得一句一偈,我們這麼容易就看到、知道佛法,豈能不感恩精進?

阿彌陀佛

林宸禾
林宸禾
2013-10-2 17:26: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净空法师
護持正法
聽經念佛
不忘佛號
不忘佛陀教誨
天天改過
長時薰修
與性德相應

你天天要檢點,所以這早晚課誦是很重要的。早課提醒,怕忘掉了,提醒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性德,我要讓我自性的光輝要透出來。自性的光輝,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把它濃縮起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自性裡面的光輝,不要忘記。晚課是反省、是檢討、是懺悔,我今天有沒有做錯?我待人接物有沒有虛偽?虛偽,真誠就沒有了。有沒有染污?我還起貪瞋痴慢,染污了,我還有自私自利念頭,染污了,不清淨了。處事待人接物我還有不平等、還有高下,平等沒有了;還有迷惑,正覺沒有了;還有自私自利,慈悲沒有了。所以總得要檢點反省。反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這叫覺悟;悟後起修,明天我再不犯這個過失了,那叫修行,把我這些過失統統修正過來。

2013-10-2 17:29: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每一念都是當下



隨著時間過去,你會見到念頭來來去去,隨著念頭生起與消失,你也同時經驗著時間的流逝。禪修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每一個念頭只在當下這一刻。如果你與當下合而為一,你就停止了念頭的生滅,因為沒有念頭的生滅,你便體驗不到時間的存在,也就是說,時間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當下。你必須要自己去發現究竟什麼是「與當下合一」。

當你讓每一念都只在當下,便沒有時間的連續性,沒有什麼東西從這一刻殘留到下一刻。每一件事情都是接連不斷的新發生,就像噴泉不斷湧出、噴入空中。如此修行時,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新生。這時我們沒有持續不停的妄念,而是無止盡地重新創造,一種無止盡的相續,沒有分離的片刻。古時候有位僧璨大師說:「一念萬年」,但在這千萬年裡,其實是沒有念頭的,只有不斷的「新」。

這就是為什麼對初學者來說,學習超越念頭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以,今天請大家直接專注在當下。不需要去想它,只要進入當下,就像跳水者離開跳板縱身一躍,沒有考量或顧慮。當跳水者往下跳時,他放下一切,只剩下那一段長墜,沒有了時間。每一次你坐在蒲團上,就是跳入當下這一刻,不要多想,那麼你將會發現,每一個當下的確都是一個新生。

在美國,有一個很特別的問題,我的西方弟子覺得很重要,現在我想把它提出來與你們分享:在東方的傳統中,主要強調的是無我,並且要去發現無我。但是從西方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一個人最重要的事,卻是要將自我發展到最大的極限,強調個體性、獨特性以及最好的特質。如果沒有發展出這個肯定的自我,一個人似乎便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發展。東、西方之間好像出現了矛盾,該怎麼解決呢?

事實上,東、西方討論的是同一件事,不過強調的重點是在不同的層次上。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必須培養自己的個人意識,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如果我們不知道約翰、瑪莉、愛思梅達或哈利是一個稱為「我」的東西的名字,便無法按照慣例和他人相處、通過考試,或者是得到一份工作。而且,既然個人福祉仰賴收入,我們也需要維持生計,就必須以單獨個人的身分來謀生。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經營自我。西方心理學家是從實際的觀點,強調成為獨特個體的重要。

事實上,如果不能掌握住自己個人的特性,暸解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什麼,便無法接受佛教的修行訓練。佛法的修行是由個人開始,有意願去修行並使用方法。要超越自我,必須先要有一個穩固的自我意識。如果一個人見異思遷,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動而改變心情或意向,無法辨別其他人對自己的影響,那麼他便不具備修禪的資格。

但是智慧來自於超越基本的自我架構,從參究是誰在走路、講話、爭論或吵架中而來。當我們超越自我時,會發展出一個更大的自我意識。要進展到這個境界,最主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去發現不分離的心,將因為分別心所造成的分離癒合起來。這就是我之前提到內外統一或是身心統一時,所指的境界。然而,統一心仍然和分離心有著同樣的結構,尚未超越,也不是「無我」。

什麼是「無我」呢?看看它字面上的意思,它指的是一個自我不存在的狀態,沒有自我中心,也不再有自我指涉的習慣。其他經驗中的一切依舊不變,只是存在的質感從根本上變得不一樣了。無心的出現,通常是仰賴先前心的統一。只要自他是分離的,彼此相對,就會出現二元對立。分別而不統一的心,無法超越自己的習性。你無法從分離的心體驗到放鬆,並且進入無心,只能從統一心開始做起。而無我也可以說是無心。因此,從這個觀點而言,平常的心就是自我的活動。

因此,禪修要專注在把心統一的方法上。我們經由禪修,發現我們自己是整體的存在。漸漸地,當我們能掌握住心理的變化過程,便能帶來平靜和統一,也就能掌握自己,控制自己那猴子般的心念了。這種統一是一種持續地新的體驗。發現它,便是發現了自由、放鬆、清明的源頭,以「自我」而言,這是一種圓滿的自我。能達到這種狀態,就已經邁出重要的一步了。我們多數人的身心都是散亂的,與自我和他人爭論不休。

讓我們嘗試把身和心統一起來,這是第一步。讓你自己變成「一」,維持在體驗身心不分離的狀態中,之後內外也會統一。全心全意投入方法中,沒有懷疑和保留。


- 本文摘自《如月印空:聖嚴法師默照禪講錄》一書

法鼓山安和分院電子報
2013-10-3 14:39: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福報像水


福報像水,你我就像水面的船,福多水漲船自高,容易行駛;福少水低船擱淺,寸步難行。

有一天下午,某甲跟一個朋友到郊區散步。

突然,有一個穿著破爛的老人靠了過來,手中提著一袋袋青菜推銷,那些青菜的賣像很差,菜葉脫水枯黃,上面還有一個個蟲咬的小洞。

但朋友二話不說,一口氣買了三袋。

老人還很不好意思地解釋:「這菜是我自己種的。前陣子下大雨,菜都泡爛了,樣子不好看,真抱歉。」

老人離去後,某甲問朋友:「你回家真的會吃這些菜嗎?」

他想也不想地說:「不會,這些菜已經不能吃了。」

「那你為什麼要買?」

「因為那些菜不可能有人買。如果我也不買,那個老人恐怕就沒有收入了。」

朋友的善行讓某甲十分佩服,所以某甲追上老人,也跟他買了一些菜。

那老人非常高興地說:「我今天賣了一整天,只有你們肯買,真是謝謝你們。」

幾把根本不能吃的青菜,讓某甲上了寶貴的一課。

後記:當我們陷於低潮的時候,都希望有奇蹟降臨在我們身上;但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是否願意去做那個創造奇蹟的人呢?

有人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奇蹟,也有人老是盼望奇蹟降臨在自己身上。

但我們是否曾經做過那個「製造奇蹟」的人?

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去做,微小的善行,其實也能凝聚出龐大的希望呢!

人到達一個年齡,清楚甚麼該要,甚麼不該要,是一種智慧。

假如你認為你還青澀,那你就可以成長;假如你認為你已成熟,就可以等著爛掉。

你做的若是對自己好那是成功;若你做的是對別人好那是成就。

外貌是一時的,不長久且久了會變成庸俗。

智慧才是永久的美麗!

珍惜今天~因為它是明天的美好回憶!


林宸和臉書
2013-10-3 16:11: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今天是✿十齋日✿
請一起來恭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云: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何等為十:

一者、土地豐壤;
二者、家宅永安;
三者、先亡生天;
四者、現存益壽;
五者、所求遂意;
六者、無水火災;
七者、虛耗辟除;
八者、杜絕惡夢;
九者、出入神護;
十者、多遇聖因。

2013-10-3 16:39: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四個妻子...

從前有位國王,他有四個妻子。國王最愛他的第四位妻子,給她穿最好的衣服,給她吃最美味的佳肴。

國王也很愛他的第三位妻子,常帶著她去鄰國訪問。

國王同樣愛他的第二位妻子。她是國王的知心人。國王凡是遇到什麽麻煩事,總要去找她商量並在她的幫助下渡過難關。

國王的第一位妻子對他忠心耿耿,為幫助國王守住財富和王位付出了很多。然而國王卻不珍惜這位妻子。盡管她深愛著國王,國王卻無動於衷。

終於,國王病重,時日無多。他暗想: “我有四個妻子,死的時候卻只能一個人 去嗎”?

於是他問第四位妻子:“我最愛你,你能陪我一起進墳墓嗎?”“想都別想!”這位妻子丟下一句話,頭也不回的走了。

傷心的國王於是問第三位妻子:“我 一輩子都愛你,你準備好同我一起去了嗎 ?”“不!你死了我就改嫁。”這位妻子答道。

接著他問他的第二位妻子:“你總能幫我。現在,你能同我一起去嗎?”對方答道:“這次我可幫不了你,我能做的至多是給你下葬。”

這時,一個聲音傳來:“我陪你去, 你去哪我都陪著你。”國王朝著聲音傳來 的方向望去,原來是他的第一位妻子。

望著這位因營養不良而骨瘦如柴的妻子,國 王熱淚盈眶地說:“我早該對你好一點。”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四位妻子 。

第四位是我們的身體。無論在世時耗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去保養,一旦離開人世 ,身體也離我們而去。

第三位妻子是財富、權力和地位。哪天我們死了,這些東西也都將落到別人的 手裏。

第二位妻子是我們的家人和朋友。 無論他們願意給予我們多大的幫助,至多也只能陪我們走到墓穴的門口。

我們的第一位妻子是心靈。人生在世 ,人們總在不斷追逐財富、權利和歡娛, 反而忽視了心靈。然而只有心靈才會陪我們走到天涯海角。

朋友,在緊張繁忙的生活中,別忘了保持一顆清凈平和的心靈!

結論: 好好對待你的髮妻。

~~~ 感謝 心靈環保站


地印心禪臉書
2013-10-4 14:15: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3-10-4 14:25: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相信嗎:心裡裝著什麼,就會與什麼結緣
作者:一介船夫
簡而言之就是“境由心生”。

心裡深埋著仇恨的種子,這顆種子就會在你的生命時空中生根發芽、成長結果,然後,它會無情的吞噬你原本存在的寬容、感恩和本應明媚的陽光,你就會在陰暗之中無端消耗著你寶貴的生命。

心裡裝著嫉妒,裝著算計,裝著貪婪,你就走不出狹隘、猥瑣、自私的陰影,在自以為是的小圈子裡怨天尤人、作繭自縛、枉度時日。

心裡裝著他人的不是,你就會愚蠢的拿“他人的不是”放在自己的生命中反复的折磨著自己。

心裡裝著位子、票子、房子,你的生命就會在“位子、票子、房子”交織而成的一個物質世界裡疲於奔波。當這些東西都漸次踏來,你的慾望會推動你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直至本性完全迷失。待大限到臨時,卻只能帶著一生的庸碌兩手空空而去。

相反,如果心裡裝著善良,裝著寬容,裝著真誠,裝著感恩,你會發現,你的生命中確實充滿了陽光。你會體驗到放下之後的解脫境界原來竟是這般美妙。遇到任何矛盾,你會首先找自身的不足然後修正它。他人的一切不好都不值得一提,都會在你博大的胸懷中瓦解冰消。

心裡裝著天地,裝著洪大的宇宙,你就會溶於天地洪宇之中。人世間的是是非非、爭爭鬥鬥、兒女情長、功名利祿、升沈榮辱,一切的一切,在你面前只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兒戲,一笑釋然。

想起一個故事。蘇東坡與修者佛印是朋友,兩人往來甚密,談玄論道。一日,二人對坐論道,自認為境界高深的東坡問佛印:“您看我坐在這兒像什麼?”佛印答道:“我觀您似一尊佛。”佛印轉而問東坡同樣問題,東坡對佛印說:“我看您卻像一墩屎。”

東坡說完大笑,自以為佔了便宜,回家說與蘇小妹,想炫耀一番。沒想到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未來,說是在迷中,其實也簡單。
它只在你的選擇之中,就看你心裡裝進了什麼。

物隨心轉,
境由心造,
煩惱皆心生。
相由心生,
境由心轉,
心系諸佛,
珠可助道。
境隨心轉則悅,
心隨境轉則煩。


萬解臉書
2013-10-4 17:10: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印光大師一生的事蹟說明了「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精髓,
那就是「老實修行」,做好出家人的本分事,
大師的老實精神涵養出怎樣的人格特質?
讓我們一起來尋找大師的「老實精神」,學習「印光精神」。
----------------------------------------------------------------------
晚虛雲老和尚二十年出生的印光大師,同樣面臨國難當前、僧綱不振、佛教衰危的亂世,但他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安住一處「老實念佛」,不蓄徒,不成立僧團。對此,新竹金剛寺住持大航法師指出:「除了看到佛教界諸多敗壞現象外,這也是印光大師的性格使然。」大師的性格剛正不阿,是「如說行」的人,不眼高手低,老實念佛,在佛學上,不賣弄學問;不刻意彰顯自己修持所得。這樣「務實」的人格特質,在今日浮誇的世界,更顯珍貴。

聖嚴法師為見正法師所著《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一書所寫的序中,曾寫道:「印光大師的卓越貢獻,是以書信方式,誠摯的用語,化導當時的知識分子信佛念佛。」

著有《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的于凌波,在〈蓮宗十三代祖印光大師〉提到《文鈔》的影響力,除了是印光大師的文字言言見諦,字字歸宗,深入淺出,妙契時機外,主要還是大師「身體力行、老實念佛」的精神感召了世人。

印光大師的「老實精神」,透顯出怎樣的人格特質?又教導我們怎樣的人生哲理呢?

慚愧心:常思己過,不論人非
印光大師自幼生長在儒家文化環境中,以弘揚儒家聖賢之學為己任,出家之前,受到韓愈和歐陽修辟佛思想的影響,天資穎悟的印光大師,辟佛言論也比一般的讀書人狂妄百倍。大師回憶說:「光本生處諸讀書人,畢生不聞佛名,而只知韓歐程朱辟佛之說。群盲奉為圭臬,光更狂妄過彼百倍。」

後來,印光大師出家前曾病了許多年,出家後反省過去,深感自己的狂妄與無知,生起大慚愧心,徹底懺悔,在〈淨土決疑論〉中,寫道:「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種善根。福薄慧淺,障重業深。未聞聖賢傳薪之道,爭服韓、歐辟佛之毒。學問未成,業力先現。從茲病困數年,不能事事。」印光大師除了深切反省,更以無比毅力改正。了解到自身的錯誤後,立志出家。

印光大師強調「自我反省」是入道學佛的關鍵。後來大師在〈復永嘉某居士書〉中勉勵一位女居士,煩惱、疾病的種種示現,都可以做為學佛的因緣;但如果不能徹底反省,就算學問再好、見地再卓越,如朱熹、王陽明、陶淵明、陸游等人,一樣無法了脫生死。「由不能自反,竟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於登天矣。」這說明大師多麼重視「自省」,並別署「常慚」、「常慚愧僧」,謹守「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的做人原則。

(插圖為知名插畫家劉建志所繪,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62期)


人生雜誌
2013-10-4 19:23: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念佛該怎麼念。。。。 廣欽老和尚開示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不要嘴念心不念。念佛是最重要的,在家學佛要念佛,我們出家學佛,也要念佛,再學一些種菜、撿柴、劈柴、煮飯、掃地……,像從小學生學起一樣。學佛要有像觀音、普賢、地藏等菩薩的誓願力,做一些人家不要做的事,吃一些人家不願吃的苦,這樣,才有道可修,那些成佛、做菩薩的,往往都是那些讓人家看為笨笨的人在成就的。


自在念佛
2013-10-5 14:18:16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