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鲶鱼

-----巴黎的佛教道场和中心----首页新补佛光山古堡道场

427
回复
3566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春节快乐
2008-2-6 09:00: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请问,大年初一,哪些寺庙开放啊?

94省的那个开不开啊?
2008-2-6 11:35: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eek:
祝各位同修春节愉快
精进修法哦~
2008-2-6 12:28: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给各位拜年来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啊

也祝愿大家学佛学的更精进,更开心
2008-2-9 00:38: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首页又补充了2个非常好的材料
净空法师在凤凰卫视专题讲解《了凡四训》20集讲座下载

《显密问答录》――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深度解释藏传佛教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http://bbs.nmxs.org/viewthread.php?tid=676&extra=&page=1
2008-2-10 22:07: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0600: :10600: :10600:  阿   弥   陀   佛
2008-2-16 16:30: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大宝积经 节选

http://www.fosss.org/other/rutai.htm

看看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佛陀是如何解说人的整个胚胎受孕过程的.佛教经典浩瀚如百科全书,仅引一例让大家知道佛学是如何做实践研究的,正如一直强调的,佛教不是宗教,佛学不是哲学,佛法是可以证得的实践科学.
(内有部分医学图片可能引起不适,希望能做实验观想,正视之)

复次阿难。如是之身处在母胎凡经三十八七日已。方乃出生
第一七日处母胎时名歌罗逻身相初现犹如生酪。七日之中内热煎煮四大渐成
第二七日处母胎时。所感业风名为遍满。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令歌罗逻身相渐现。状如稠酪。或似凝酥。内热煎煮便即转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渐渐成就
第三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藏口。由此风力令渐凝结。其安浮陀转为闭手。状如药杵而复短小。于其胎中内热煎煮。如是四大渐渐增长
第四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摄取。由此风力能令闭手转为伽那。状如温石。内热煎煮四大渐增

........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族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被称为佛陀(觉者)、世尊等。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根据汉译《善见律毗婆娑》中“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486年,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544年或公元前623-543年。大陆佛教多以公元前544年为佛历元年。
佛陀时代,人类没有显微镜。佛经中佛陀所说的“户虫”、“太末虫”等,就是后来人类发明显微镜以后观察到的细菌等微生物。佛眼观察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佛陀的许多阿罗汉弟子们也能够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可对比原载网页上关于显微镜的历史资料

生命传奇
以下图文摘自新浪网 部分图片有链接到左侧经文 瑞典摄影家奥纳特·尼尔森和美国摄影家亚历山大·特西亚拉斯拍摄
 

 
大约有3亿精子可能会进入母体。
只有一个精子可能穿过重重障碍,使卵子受精,最终制造出一个胚胎。 
卵子经过大约15厘米长的、狭窄的输卵管向子宫游动,它周围的营养细胞像一串串美丽的光环围绕着它。很快,它将与精子相遇并开始受精的过程。 
一个精子试图进入卵子的
(部分转载自  生死书网站 http://www.fosss.org)


[ 本帖最后由 野城 于 2008-2-20 00:54 编辑 ]
2008-2-20 00:37: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到底什么是十二因缘?

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

  (1)老死,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生;

  (2)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有;

  (3)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取;

  (4)取。取是追求执着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着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着,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爱;

  (5)爱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受、触、六入的关系。

  (6)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

  (7)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

  (8)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名色。

  (9)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识。

  (10)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

  (11)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无明。

  (12)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2008-2-23 19:50: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特别向从商从政的朋友推荐----  当和尚遇到钻石

在线阅读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php?id=2480


电子书下载
http://www.vista2.net/d129/ebook2006/hsydzs.rar






当和尚遇到钻石” 简介:


  已取得佛學博士學位的麥可‧羅區,在上師的建議下回到美國,接受另一種人生修持的考驗,從中體驗佛法古老的智慧,於是進入了鑽石行業,從一個每小時7元的小弟做起,十七年後變成安鼎國際鑽石公司的副總裁。而安鼎會如此出色,源自於麥可‧羅區 任職副總裁時, 許多的決定和政策都源自於「金剛經」的內涵,主要的原則有三個,(一)做生意要成功就得賺錢(二)我們應能享用錢(三)一個人應能在最後回顧自己的事業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經營是有意義的...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企业家、实业家、特别是金融界的人士阅读的一本好书,当然,更是所有佛教徒应仔细品读的一本好书,对于强调人间佛教的信徒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我会介绍更多的人,来看这本书。





內容介绍
本書結合了古老的與當代的西藏佛教傳統智慧,把獲致事業成功、人生圓滿的策略呈現在讀者面前。 格西(佛學博士)麥可.羅區是當今傳授西藏佛教的偉大導師之一,也是安鼎國際鑽石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該公司以五萬美元的資金起家,至今每年的銷售額超過一億美元;他以任職於安鼎的親身經驗為例,讓讀者能夠以新穎的角度理解古老的佛教智慧。安鼎國際鑽石公司的表現之所以如此出色,主要是因為作者任職副總裁期間所做的大部份決定和政策,都是應用本書所提供的商業策略,也就是你在本書看到的佛教原則所作成的。 第一個原則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賺錢。賺錢和修行這兩件事情絕對不衝突。事實上,它也可能變成修行的一部份。錢本身並沒有罪過,何況擁有較多資源的人要比沒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問題是,我們是用什麼方式賺錢,我們瞭不瞭解錢從何而來、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斷,以及我們是否以健康的態度去面對它。 第二個原則是,我們應該能夠享用金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能一邊賺錢,一邊還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創造財富的過程不應該讓我們身心具疲,如此就失去了經商原有的目的。 第三個原則是,一個人應該能在最後回顧自己的事業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經營是有意義的。每個事業就好像每個人生都會有個盡頭。在我們事業裡最重要的時刻,也就是當我們最後回顧既有的成就時,我們應當能從我們經營事業與經營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恆的意義,為我們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樣。 這就是鼎國際公司鑽石部門的成功所給予我們的啟示。任何人,不論背景、信仰,都能學會並應用它所啟發的道理。 作者簡介: 麥可.羅區(Michael Roach)是一名受戒的佛教僧人。他在位於印度的賽拉梅(Sera Mey Tibetan Monastery)西藏寺院學習了二十二年之後,獲得了格西(佛學大師)的學位。自一九八一年以來,他開始教授佛學;他同時也是研究梵文、藏文,以及俄文的學者,翻譯作品等身。麥可.羅區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大學學業,並在紐約市一家大規模的鑽石公司擔任主管數年。他成立並主持「亞洲經典機構」(Asian Classics Institute)「亞洲經典輸入電腦計畫」(Asian Classics Input Project)。此外,他也積極地進行賽拉梅寺院的重建整修工作。麥可.羅區目前居住於紐約市。




遇見鑽石遇見心~西藏心瑜珈的體驗(转)





因為2006年麥可‧羅區格西來台時主要負責瑜珈課程的緣故,我如獲至寶的得以一窺「西藏心瑜珈」的堂奧,而開始每日習練瑜珈的習慣。因天生筋骨柔軟,瑜珈許多動作對我來說本來就不困難,但認識「西藏心瑜珈」後,我深深為「西藏心瑜珈」的心法著迷,每次做完不只通體舒暢,更像是做完心靈SPA,各方面都得到淨化。
    格西所帶來的這系列法門是由宗喀巴大師(第一世達賴喇嘛的老師)所設計的,他融合呼吸、咒語、觀想以及藏密修練的方法,開展出十二套的動作,每套動作都結合一個主題心法,其中已開放傳世的有五套,分別為:六波羅密、大手印、四無量心、五方佛以及供養上師。每一世的達賴喇嘛也都是練習這系列心瑜珈。


   
從小生長在佛教文化的環境,透過瑜珈的練習與格西的詮釋,許多理所當然的概念也更更真實地和生活貼近,所以每天習練瑜珈不只保健身體,也意外地為我的生活帶來一股穩定的力量。


在我每天不間斷地練習西藏心瑜珈八個月之後,心中升起一股強烈的渴望,我希望 能有 老師帶領我更深入。感謝公司支持下,今年初,我來到美國亞利桑納州格西所創辦的鑽石山大學,參與完整的冬季課程。值得一得也備感驕傲的是,我與結伴同行的明儀,可算是最先完成完整學期課程的台灣人。
                                                                                                                   文/Kosha
2008-2-25 22:47: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东方佛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

特别向知识分子推荐----《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fnac 很多书店 buddhisme柜都有这本书,前两年刚出的时候,轰动的西方世界,可以买本法文原版对照看

电子书下载页面
http://www.ebuk.cn/Book_Data/Down_2667.htm



法国当代思想大师,法兰西院士让-朗索瓦·勒维尔与他皈依佛教的儿子马蒂厄·里卡尔,尼泊尔俯临加德满都的山上的一个僻静处,开了一场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和尚说:佛教提出了一种精神科学,它讨论的是幸福与痛苦的最基本的机能。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的每个时刻,都在与我们的精神打交通,这个精神的最微小的改造也会对我们的生存过程和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哲学家说:从这些谈话中我吸取了什么教训?它们给我带来什么?它们启发我产生对于作为智慧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钦佩,以及对于作为形而上学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怀疑。它们也使我隐隐约约地看到对这种学说目前在西方具有吸引力的一些解释。这首先是因为佛教在生活艺术和道德的领域里填充了西方哲学的逃脱造成的一个真空。






由發問開始--《僧侶與哲學家》讀後感
杰斯

作者:Jean-Francois Revel(父)
   Matthieu Ricard(子)
   (原著為法文)
譯者:賴聲川
出版社:台灣先覺,1999年初版
《僧侶與哲學家》(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The Monk
and the Philosopher: A Father and Son Discuss the Meaning
of Life
)是一本對話錄,從書名已大概知道這是一本有關
佛法,哲學和心靈修持的著作。除了主題吸引我之外,另
外最引起我興趣的是兩位對話者的關係:他們是一對父子

父親是一名哲學教授,1924年生,也是法國著名的政治評
論家,曾任法國新聞週刊 L'Express的總編輯,出版過多
本有關政治評論的暢銷著作。
兒子是僧侶,1946年生,在出家之前,當時他才25歲,在
諾貝爾得主Fracois Jacob教授指導下以優異成績考獲分子
生物學博士,同年決定從此放棄科學研究,轉投佛法修行
,然後移居印度,跟隨藏傳佛法老師生活,曾經是康居仁
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的弟子,並擔任過達賴喇嘛的法文
翻譯,出家至今已超過30年。
兒子當年在父親眼中,前途無可限量,可以在科學研究界
有一番作為,而兒子卻選擇了投身佛法修行,決定離家。
父親固然為他的決定感到驚訝,失望和不安,但是沒有跟
他鬧翻。
因為佛教是兒子所信仰的宗教,而佛教和東方對父親來說
是父親想進一步了解他當年做此決定背後的理由及後果,
他欣然答應出版社的邀請,跟兒子合作出版一本對話錄。

1996
5月,兩人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山上,一個叫哈提班的
地方,對坐暢談了10天,一對父子就佛法、哲學、科學、
生命價值觀,心靈進行跨界對談。
兩位都是有份量的知識分子,加上觀點不同,對談起來,
自然免不了出現爭辯,充滿張力的場面,但是也有一致理
解和共鳴的時刻。多數先由父親提出問題,僧侶作答和解
釋,父親然後以理性思維/西方哲學去分析僧侶的答案。
「對話錄是否精彩,當然要看對談的主題,對話者的功力
,和他們之間的默契關係。」
(一位匿名筆者在網上發表的文章中的一句話)
這本厚達454頁的對話錄,主題一共分為19章,第一章是《
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父親問起兒子當年決定離家的
心情和原因,第二章是《宗教或哲學?》父親向兒子提問
究竟佛法是宗教或哲學?……接下去的題目還有《心的科
學》、《改造世界或改變自己》、《個人之上》、《佛教
與西方》、《佛教和心裡分析》、《進步與創新》等等,
最後兒子和父親各自寫一篇反映他們對整個對談過程的感
想和結論。
對我而言,讀這本書相當吃力,有些地方需要重讀幾次才
摸索到他們的意思,因為自己對佛學只是略知一二,也不
熟悉古代西方哲學(例如書中父親經常提起古希臘的斯多
葛派Stoicism),但是同時又很吸引我往下讀,因為向來
看哲學或佛教書籍時,只能從單方面去了解他們的意思,
今次卻可以來個對照,可以看見彼岸的風光,以前只能身
在其中一岸。
讀了他們不同立場的觀點和解釋,我初初以為自己會偏向
僧侶多點,因為最近我開始看多了有關佛教的書籍,僧侶
在向父親解釋的佛道,例如「什麼是自我?」「負面情緒
從那裡生起?如何消融?」等等,這些都曾經在之前讀過
,今次讓我再深一層去了解。
不過,最令我意外的發現是:從哲學家的回應及發問中,
我發覺自己也有共鳴的部份,才發現原來自己不自覺地有
些價值觀是由西方那一套主宰。
去捕捉這個有趣的個人發現,比起單單客觀地評論書中的
內容有意思的多。
父親在對話中提到西方太依賴歷史進步和創新來解決人類
的問題,令人類執迷與追求新奇事物。例如,在任何知識
或藝術範疇裡,最壞的批評就是過時了,別人已經做過了
,又或者抄襲別人的作品,唯有不斷發明,不斷創造,才
是進步的象徵。
這段話讓我想起自己平時看待藝術作品的態度。我也一樣
說過「啊,怎麼又是跟上次差不多,沒有新意。」我有時
也不自覺地以「有沒有創新」來作為其中一個衡量標準,
這個態度亦潛移默化,輾轉延伸到日常生活價值中。
在追究有沒有創新的時候,我似乎沒有認真去檢查過,究
竟什麼是創意?創意的動機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我繼續想起許多問題,是不是一定要創新才表示進步?或
者,是不是我們自己害怕跟社會脫節,如果不能與時並進
,就被認為守舊,食古不化。有時,我也像患了資訊焦慮
症般,為了趕上時代的節奏,而渴望追求更多新奇的知識

環顧現代人的生活,舊產品很快就被新的取代,那種頻密
程度簡直驚人。但是我們都一一全盤接受,還沾沾自喜,
覺得自己很「先進」,但是沒有去反問,究竟我們為何如
此沉迷這些新科技,新概念?
僧侶說迷上新奇和不同事物是因為內在的貧乏,因為在自
己之內找不到快樂,只好極力向外找,在物件中,在經驗
中。
他也提到西方執迷於追求新奇概念,不斷發明新的東西,
另外一個原因是西方過度強調表現「個性」,西方教育亦
強調自我個性的增強。
例如,僧侶把傳統神聖藝術和現代藝術作了個比較。
「現代藝術家的觀念,認為自己的想像了自由奔放,企圖
創造一個幻想式的世界,傳統神聖藝術存在的目的是為了
提供反省的材料,透視現實本性,一般現代藝術目的是要
激起我們的情緒,神聖藝術目的在於使我們平靜情緒,透
過形式和心靈智慧產生相關連結。」
我想起很多不惜一切突出自己,為求自己與眾不同,獲得
他人注意的藝術家。我曾站在那些藝術家的作品前,被他
們出眾的風格深深吸引著,為他們的新奇的表現手法感到
驚嘆,時間久了,就累積一個標準在心裡--認為表現/
表達「自己」就是創造力,就是藝術家。
現在,不禁問自己,究竟甚麼是創造力?甚麼動機驅使一
個人去發揮他的創造力?
如今,書中父親和兒子之間的對談,給了我一個不同空間
去反思這個問題。
父親是哲學家出身,認為從科學研究,去發現新知識,改
善生活條件,解決疾病問題,也是對社會的一大貢獻,因
此對兒子選擇了研究佛法感到大惑不解,並誤會那只是去
研究一些古老的教條。
兒子說,「科學雖然很有趣,研究本身是一種迷人的追尋
,但不足以讓我的生命有意義,從事科學研究,就是在細
節中不停打轉,我再也無法想像我整個生命要獻給這樣的
工作。」
科學研究帶來新的知識,新的知識繼而改善生活條件,人
類得以進步。但是兒子卻感到不滿足,認為科學只能帶來
生活環境的改善,不能解決生命的基礎問題。一個有才華
的人,也可以是不快樂的,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可能是一
個充滿妒忌心的人。
兒子想追究的是生命的本質問題,去發現人的本心。
他說真正的創造力意味著漸漸去除無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
的遮蔽,揭開心和現象的本性,這才是「新」的發現。
2008-2-25 22:47: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终于找到佛庙的地址了,请问大家都去哪一间去供奉
偶不在巴黎,对那里不太熟。
哪一间比较容易找?
谢谢
2008-5-25 18:44: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惭愧惭愧,刚来法国的时候还曾加入了巴黎佛光山青年团,本想周末能过去帮忙打义工。
但因后来事情繁忙(其实有的时候也是因为自己偷懒),之后就再未去过佛光山寺(善根还不够,还需自我检讨)。
现在周末因为要打工,所以偶尔想去佛光山寺礼佛的想法就彻底泡汤了。
很期望除了周末,其他时候也能有时间去寺里拜拜,并且请师傅开示。

[ 本帖最后由 抓髻娃娃 于 2008-6-16 00:44 编辑 ]
2008-6-3 02:02: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抓髻娃娃 于 2008-6-3 03:02 发表
惭愧惭愧,刚来法国的时候还曾加入了巴黎佛光山青年团,本想周末能过去帮忙打义工。
但因后来事情繁忙(其实有的时候也是因为自己偷懒),之后就再未去过佛光山寺(善根还不够,还需自我检讨)。
现在周末因为要打工,所以偶尔想去佛光 ...



出门在外大家都不容易啊,先把生活忙好,毕竟出来的目的是读书,把该拿到的拿到了,也才能安心学佛的
祝一切顺利,精进学佛
2008-7-16 11:35: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佛,终极慈悲--------------------原创刚看了一个贴,“佛,我不敢碰”着实让我很惊讶,

很疑问发帖人了解佛学么,建议别把道听途说,迷信跳大神这些和佛学搅和起来
虽然我信佛但我也没觉得其它宗教不好,搞这种宗教比较学有意义么,只能造成更多的误解和争斗
看看西方宗教史,几个世纪的血的历史,信仰差异导致屠杀和战争,这根本背离了宗教本身教人向善的目的
所谓宗教组织和宗教是2个概念,教廷只能代表宗教权威,不能代表上帝更不能代表上帝的大爱
看看罗马教廷干的好事,就这么一本圣经就被篡改了无数次,佛家的佛经浩瀚如海,一本经典都没改过一个字,宗教纯粹性都能被篡改那是对宗教最大的侮辱和重伤,所以说宗教本身没有错,上帝没有错,都是人自己给搞恶心的,要责怪先责怪人自己吧,我们有什么资格责怪佛或者是神呢,我们是何等的愚昧无知加渺小





佛家和基督的世界观不同,通过二三手的所谓教义宣言的阐释等等去比较不觉得荒唐么,更别说无聊的所谓几个个人经历和模棱两可的超验体验了。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人生在世几十年,遇到点离谱非理性解释的事情也是正常,毕竟人类知道的还太少,而未知何其多,再说个人修为未到一定程度,有资格搞宗教比较么,不过还是拾人牙慧的多
我不想说基督教的不是,不过我是东方人,我更能接受佛家的慈悲和道家的无为,这并不能就个人喜好来判断孰优孰劣,仅仅是一种纯个人的信仰选择罢了,也没必要有什么优越感的


可惜人是最愚痴自大的,总认为自己有的都是最好的,这种心态本身就不适合宗教信仰,何况在不甚了解其它宗教的情况下的臆断,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我不想和谁pk什么宗教比较学,我只是就我对佛家的了解,不是佛教,佛教从来就不是宗教,佛教是大众教育学,生命科学,佛教不知有一两本教义,佛经浩瀚如海涉猎各个领域,人文历史不说,光就从天文地理到人的受孕胚胎的《佛说入胎经》等等,都是一种理论研究加实践的科学模式。佛家的修行是一种个人修行,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是看2本佛经理论就是学佛了,学佛是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不是一打坐就是在学佛,所谓动中禅,打坐起时才是修行的开始,说白了,佛家引导人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而这种引导不是教条式的,而是结合了生命科学的自我实践修行,通过身体实践,心灵实践,趋于更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很系统很科学的自我完善过程



我喜好佛家的原因就是绝对的平等和慈悲,可以说是终极慈悲

1 佛和人是平等的,佛不是神,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的什么主宰,人也不是谁的奴隶,人是欲望的奴隶
要自由要幸福,靠不得佛,还得靠人自己修行,佛只是觉悟的人,是智者,引导者

修行是一种自我升华,适合所有人而不只是出家人,这就是所谓的人间佛教
所谓,佛教在人间,不离世间觉


2 佛教不承认有什么造物主,主宰世界的真神,世界没有主宰,而主宰自我的是人自己,就看你选择向上还是向下,堕落还是升华,这一切都由人自己决定,佛家只是师长,把佛当神供的,给点供养求神拜佛求福报的,净空法师说的好,这就是迷信

所以别把这些无稽之谈和迷信现象就当作佛教了,那不过是人的愚昧曲解,自己不行善不积德哪里来的福报,拿点鲜花水果就贿赂佛菩萨就想买福报,都太天真了。种瓜得瓜,这就是因果,佛家的根本就是因果律,这在科学领域也是基本规律,知道因果律才能趋吉避凶,这是世上最朴实的定律,贯穿了人文领域科学领域一切领域,有因果才有其它的规律。

3 佛家宽容一切,人和其它生物都是平等的,这是所谓的和谐,没有谁赋予人主宰世界管理其它生物的权力,没有人有伤害其它生物的权力,这是所谓的终极慈悲。真正彻底的尊重一切生命现象,一旦你这么想,这种慈悲的愿力让你为发觉这世界是何等的灿烂美丽,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自然的伟大,不断征服自然,相互征服的西方人和西方宗教最缺的就是东方这种自然情怀和包容的胸怀,这才是大爱的真谛。可惜当下的中国缺所剩无几,功劳莫过2位洋先生洗脑的结果。

4 佛家从来没有诅咒人的教义,不信就如何如何的,这是别有用心人的歪曲和偏见扭曲而已
佛家常说,佛度有缘人,你不信佛没人勉强,佛家的纯粹也体现在这里,佛家可不需要什么传道士推销员,缘分二字足以,强求的多半做作伪善。这缘分就是因果律的最好体现,因加上助缘,产生果。而这期间是极其错综复杂的因缘关系,直到一个质变,让因成为果。你信佛是你佛缘到了,你未信是缘分未到,待到因缘聚合,信也是自然,强求何益。这种随缘的心态,豁达的心态,在西方价值体系里是少有的,西方价值体系最有力最普遍的词汇就是征服,竞争。。。可悲现在的中国人更是受到这种西方价值观的毒害,完全丧生了灵魂和自我。


说这么多也没希望改变谁,不过想让不太了解的人,多听一点不同的声音,不要被歪曲了视听产生不必要的误解罢了
2008-7-16 11:35: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arianne_c 于 2008-7-10 12:03 发表
佛教不是一个宗教,而是一种哲学

想必楼下几位的留言,其实和楼主说的不是一个“佛教”吧

这里我有一点小小的看法
佛家所说的,自我修行,其实是不可到达的境界
其实人,生而有罪
以人的欲望,罪性,根本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修 ...



朋友你好,你读的很仔细,说的也很好,这样交流就好嘛

佛教不是一个宗教,这是事实,也是很多佛教大德比如净空法师一再强调的
佛教是一门科学,是精神科学,生命科学,当然有哲学的成份,更包括了社会学等等范畴
佛教不只是哲学,哲学是不能证得的,而佛学是可以通过实践和自我修行证得
而证得,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一种超验体验,这种改变不光是精神层面的,更是生理和物质层面的
所以说佛教是哲学,是唯心哲学,也是没有触及佛教的本质

另外佛家讲究自修,个人修行,并不是说完全靠自己,佛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做指导,修行更是需要师父的指导
自然开悟的人是相当少的,那时若干前世累积修行的结果,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修行的过程去恢复我们深藏的佛性而达到开悟的境界
佛家认为我们的真如本性是被执着妄念各种欲望层层包裹,修行就是在做拨云见日的功夫,通过修行去深刻体悟本我
只有达到或逼近明心见性的境界,才能知晓生命的真相,而这是通向终极快乐的唯一途径,否则我们只能在无尽的轮回中周而复始,苦多乐少,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所谓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轮回根据业力决定了你生命层次的提升或降低,简单说就是善行和恶行的积累产生一种佛家叫做业力的无形的手,将我们从一个生命躯壳拉向另一个,不证悟,不出轮回,就只能在轮回中打转

你说的自我修行是一个过程,不是境界
自我修行是为了提升境界,自我修行谁都可以
至于修行的如何那完全是靠自我,而修行确实少不了师父的指导,理论指导,身体实践,心性调服等等很多条件
修行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心性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打破旧有世俗的惯性思维,这点上说,佛家是有积极的叛离意识的,不是简单的厌世,大乘佛教的宗旨就是自救救他,仅仅厌世那不是佛家的健康心态,你必须爱所有人,甚至敌人,你必须爱所有生物,这些都是佛家终极慈悲的体现

你谈到基督教的忏悔,其实忏悔倒是所有宗教的共性,不是宗教的佛教,也强调忏悔的力量,忏悔你才能洗心革面,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臧传佛教都有忏悔法门,臧传佛教的金刚萨埵忏悔法门更是非常著名的修法,被大量的人终身修持,修行过程过程中都要观想金刚萨埵本尊的光加持你,洗净你内心的污垢,你的身体和心都变得清洁,通过反复长期的修持达到心性的改变和提升,观想和念诵在佛家修行中占很大比重
忏悔实在是有相当大的意识能量,无形中改变了未来的一切,只是我们不太注意而已。而佛家修行不单有忏悔,更有回向,就是把你所修行所念经的功德无私地回向给他人抑或法界所有众生,这也是终极慈悲的又一反应,祝福所有人,为所有人祈祷,甚至你的敌人,这种价值体现也只有佛家的终极慈悲才能完满体现

另外说到偶像崇拜,烧香拜佛确实很多是给世俗给搞恶心的,本末倒置,真正的修行不是形式而是内心的转变和境界的提升,这一切无法看见,但是可以感觉到,我贴一点关于佛家为何造像的文在下面,以前写的,其实佛像尤其是臧传佛像不是膜拜的工具,而是修行的教材,是观想的对境,这方面不多说了。
2008-7-16 11:36:34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