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新欧洲留学

重又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5
回复
1135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16-6-18 16:25:29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下面是我试听的三个版本,以及边听边记录的感受,贴上来与读者分享:


(一)梁山伯與祝英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4zaYoqOc8


凄凄哭诉,情感逼真,能将人拉进音乐内,使之与自我融为一体,能令人感动到凄然泪下。
深感到民族音乐魅力之精髓,直触及到人的情感深处,将人推进一种欲哭无泪,欲罢不能的境地。
欢乐喜庆的民族音乐格调一展无余,不由得将人的思绪引领到那个古老典雅却不失欢快激情故国。
舒展开放式的叙述风格让人不免进入沉思。对社会,人性,自由,爱情。。。的思考。
感受到对社会至酷的抗争,对人为专制的反抗,对个人意志无从申述的愤慨,对自由美好的憧憬。。。
以情感叙事格调为主导的的演奏风格,以情感细腻,感情逼真等,给人以感同身受之感,并能为此而动容。



(二)俞麗拿梁祝1988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_HdyVnY0ag


虽然没听过最初版本的原滋原味,但冥冥中,似乎在说服自己,就认可她了就算她是原滋原味的吧。
感觉多了些些粗犷,豪放,甚至僵值。。。少了些细腻。但想想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在那里,拉小提琴是不揉弦的,要的就是那个直感。有一种粗犷的美,质朴的美。有与人的情感与之艺术创作天然自成一体的协和与完美。
化蝶太美丽,来自大自然的一对精灵,在无垠的世界里悠然自在地游荡。如此美妙的意境,如同是对一切对人性无情践踏的审判。这就是天意啊,让人的意志得以自由表达,让人的美好情感得以自由践行,让美妙的爱情如期所至。。。
还上天赐予爱的情侣们之爱巢于自然,质朴,温婉,美妙之本色。。。这本应是我们每一个人所与生俱在的权利。这是上天的旨意,谁都没有理由将其剥夺。

(三)梁祝-西崎崇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9tI0RT5yJc


更像音乐。感受到了温情,淡雅,柔美,幽婉,。。。几乎嗅不到任何煽情的味道。
感受到了音乐的恢弘壮观,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不断扩展延伸,美得意境是无限的。
在那里,自由意志像蝴蝶,更像天空飞翔的小鸟,得以自由驰骋,在无限的时空里,在永恒的爱情里。。。
美妙的音乐,舒展着几多柔韧,几多缠绵,漾溢着几分刚毅,几分凄美,撩拨起几度梦想,几度期盼。。。
=======================================


2016-6-18 16:27: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其實也挺想聽聽1959年的版本⋯⋯ 可惜沒這個機會了,”



这也是我渴望的,找来原始的版本听听,看看那时代年仅十八岁的俞丽娜,她的演奏风格,水平,以及青春年华的气质。。。可网络里翻不到。不知为什么,更是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



我的新感受:
重又欣赏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确实感受到了那种种的美,就如三十几年前曾欣赏过的那样。我会对着那迷人的音乐在心底不时地发出生生赞叹:美。然而,随着时间的脚步,伴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对那里美的感受也跟着步步加深。 这一植根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竟能到达如此感人至深的高度——艺术触及到了人的灵魂。
在我看来,不能触及到灵魂的“艺术”是称不起艺术之名的。现在,再度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对此,又有了更新的解读和认识。 作品本身,不仅仅是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抨击,同时也从自由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平等的角度,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音乐史上中西合璧的先河。即将中国的民族音乐融入了西洋交响乐。从而使得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在音乐史上跨出了里程碑式的可喜一步。
顺便还要提及一句,就是在研究这一精湛的艺术作品诞生历史时,意外地发现,她竟然还遭遇了和大跃进题材——大炼钢铁,竞争的命运。幸运的是,这一回,历史没有开老百姓的玩笑。终还是还艺术于其自身所应有的价值。并将这一被称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名作 留给了国民乃至世界。


Tadzio  写于18 06 2016 17 29

====================================  

2016-6-18 16:30: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转帖   
陈钢:“《梁祝》是天上掉下来的”
  
  5月26日,《“梁祝盛典”——首演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半个世纪前的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从此,这部“我们自己的交响乐”享誉国内外乐坛,先后五次荣获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近日,《梁祝》的曲作者之一 ——作曲家陈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梁祝》的“前世今生”。
  《梁祝》的“前世今生”
  ● 《梁祝》诞生时,曲作者何占豪26岁、陈钢24岁,他们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 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初稿中没有“化蝶”
  ● 周总理曾建议“改短点”,最终还是尊重作者意见
  孟波提出“要写化蝶”
  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时,曲作者何占豪26岁、陈钢24岁,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关于《梁祝》的诞生,陈钢说,如果没有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的“一圈一点”,也就没有《梁祝》。
  1958年初秋,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的何占豪,与丁芷若、俞丽拿等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探索演奏上的民族风格。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他们准备了三个创作选题:《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梁祝》这个选题是何占豪提出来的,当时报上去有点凑数的意思。在那个时代,《大炼钢铁》、《女民兵》无疑更符合“主旋律”,然而,独具慧眼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大笔一圈,点中了《梁祝》。当时,学院的领导们决定让当时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与何占豪合作创作。
  初稿完成后,陈钢和何占豪在上海音乐学院办公大楼下的半圆厅里试奏征求意见。那时曲目中还没有“化蝶”,只写到祝英台投坟殉情为止。奏毕,举座无语,大家都几乎难过得要憋死了!此时,孟波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要写化蝶!”因为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的反抗。
  周总理出访总带着《梁祝》
  《梁祝》从最初定稿到现在,连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动过。陈钢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俞丽拿,“是她保护了《梁祝》的完整性”。陈钢向记者透露了这其中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梁祝》,到国外出访时也会带着这部作品去。有一次,总理感觉这部作品时间有点长,让俞丽拿转告作者能不能改短点。但是,俞丽拿却一直都没跟陈钢说。“总理的记忆力很好,第二次听的时候感觉出并没有改,但总理很开明,说就这样吧,尊重作者的意见。”
  写作小提琴曲
  却不会拉小提琴
  1959年5月27日下午3点钟,《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时年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四年级学生樊承武指挥。何占豪坐在乐队里拉琴,而陈钢躲在侧幕后面。当指挥樊承武划出最后一个圆弧,醉人的旋律戛然而止,现场观众陷入沉默。此时,时间似乎停止了,全场居然没一点动静!大概过了十几秒钟——在陈钢看来漫长的等待后,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轰然而响。演职人员不断谢幕,但掌声依旧不息。于是,俞丽拿不得不返场又拉了一遍曲子。这是俞丽拿一辈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两遍《梁祝》。当时走下舞台后,俞丽拿和陈钢都流下了激动的泪……
  有意思的是,写出《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优秀小提琴作品的陈钢竟然不会拉小提琴,甚至连拉空弦都不会。“不是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是小提琴的四根弦缠着我不放。”
  用“世界语”讲述中国民间传说
  对话陈钢——用“世界语”讲述中国民间传说
  观众不喜欢现代化的梁山伯
  广州日报:能否谈谈当时你和何占豪两人的合作?
  陈钢:我和何占豪的合作,他是从“民族化”这个起点出发走向《梁祝》,而我则是从“国际化”这个视角来架构全局的。我们两人的合作,正好是成功地运用了交响音乐这种“世界语”,来讲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用奏鸣曲的发展原则与戏剧性的叙述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部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协奏曲,而其感情的中轴线则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与爱。《梁祝》是时代的产物,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不可复制,不可再生。
  
广州日报:对于《梁祝》这个故事你怎么看?
  陈钢:《梁祝》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命观和爱情观。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化蝶,人虽死,但爱情不死,它比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更升华了一步。当然,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三年,居然没发现她是个女的,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艺术常常是合情不合理的,它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很多新编的《梁祝》中,梁山伯对祝英台一见钟情,但观众不喜欢“现代化”的梁山伯,反而还是喜欢那个“傻里傻气、呆头呆脑”但对爱情执著追求的梁山伯。还有,现在许多地方都在争《梁祝》遗产,有个地方还考证出来,原来梁山伯是个清官。但老百姓接受不了,在他们眼里,梁山伯就是个穷书生。考证不能替代人们心目中的传说。
  

中西融合应一加一大于二
  广州日报:现在有很多作曲家在进行中西合璧的尝试,你怎么看?比如谭盾。
  陈钢:我觉得他们的愿望都是好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融合”不是“凑合”,现在很多作品中,中国的旋律、外国的技法像水和油一样彼此分离着。中西融合应该是一加一大于二,产生的作品就像父母生了个新孩子。至于谭盾,比如他的《水乐》、《纸乐》啊,基本只是概念音乐,概念超过了音乐本身。其实,这种形式并不新鲜,在西方早就有了。大家最记得的谭盾最有名的作品可能还是《卧虎藏龙》中的配乐吧?现在许多作曲家的作品为什么留不下来?就是因为他们的名气大于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概念大于他们的音乐。《梁祝》就是写人本身,写人的真情、纯情和激情。所谓“现代派”不是说仅仅使用所谓的现代技巧,而是作品应该写现代人的心情,要感动现代人。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 ... ontent_17854251.htm


2016-6-18 16:32: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梁山伯與祝英台 - 樂蒂 凌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A5ukcIrSc

2016-6-18 16:32:5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